超能网转来的!
有关Ivy Bridge发热高一事已经经历了分析-缉凶-验证-否定的过程,Overclockers首先提出是核心与金属盖之间的导热材料变化导致了IVB散热效果降低的解释,然后国内外一批勇士亲自揭盖验证发觉高温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进而否定了廉价硅脂的嫌疑。
事情到此还没有完结,日本PC Watch网站也做了揭盖测试,但是得出的结果跟之前的测试恰恰相反,更换不同的导热硅脂对IVB的温度影响很大,差距甚至有15-20°C之多,导热硅脂依然是高热的最大嫌疑人。
起因:IVB更换了廉价的导热硅脂
文章第一部分也是介绍了Intel IVB处理器改变了散热封装设计,从原来的fluxless solder(无钎剂焊料)变成了现在的TIM硅脂,成本降低了,但是导热系数也大幅降低。
1.gif (26.18 KB, 下载次数: 8)
IVB处理器的散热封装改变了
揭盖:3770K再一次遭遇“酷刑”
为了对比散热效能差异,i7-3770K要再一次接受开盖酷刑。
2.jpg (111.49 KB, 下载次数: 1)
3.jpg (129.25 KB, 下载次数: 0)
开盖后的IVB处理器
4.jpg (104.32 KB, 下载次数: 2)
所用的工具就是普通的美工刀而已
5.jpg (111.59 KB, 下载次数: 0)
擦掉原有的硅脂之后的CPU换衣:两种不同的硅脂
6.jpg (117.82 KB, 下载次数: 4)
PC Watch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硅脂,一种是OCZ FreeZe Extreme,热阻0.032°C/W,导热系数3.8W/m·°C,流动性比较好。
7.jpg (122.38 KB, 下载次数: 3)
第二种是Coollaboratory(酷冷博)公司的Liquid Pro,这个NB一点了,它是首款液态金属散热膏,导热系数82W/mK,比SNB使用的无钎剂焊料的导热能力还要高。
8.jpg (129.04 KB, 下载次数: 0)
涂抹硅脂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因为CPU核心只有0.5mm厚,没有金属盖的保护很容易受损
上机:不同的测试不一样的结果
这里的测试过程要特别说一下,虽然原文没有明确,但是从后面的硅脂涂抹图来看PC Watch的测试方法与之前PCEVA管理员有所不同,后者是开盖之后直接把散热器安装在**露的核心上,而PC Watch是涂抹硅脂后将CPU金属盖重新装上再安装散热器。
PCEVA的思路是最直接的,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金属盖的面积比CPU核心高得多,这样一来接触面积相比实际情况就小了,而PC Watch的测试避免了接触面积不同带来的**,虽然多增加一道传热过程会导致效率降低,但是这个方式显然更能代表真实情况,恐怕这也是二者的测试结论明显不同的根源吧。
测试用的散热器是利民银剑SNB-E,测试了两种状态,默认3.5GHz以及1.2V电压下超频到4.6GHz的情况,负载使用的是Linx 0.6.4,温度记录选择的是负载测试开始20分钟后以及负载测试停止10分钟后。
9.jpg (169.6 KB, 下载次数: 3)
10.gif (88.54 KB, 下载次数: 0)
测试结果(点击放大)
默认频率下,没开盖之前的温度分别是34/61°C,使用OCZ硅脂之后是35/53°C,而使用Liquid Pro后温度只有34/50°C,无负载温度几乎没变,但是负载温度从61°降到53°再降到50°C,差距有11度之多。
超频时差距更明显,没开盖是84°C,OCZ硅脂是69°C,而Liquid Pro硅脂只有64°C,差距提高到20°C。
结论就非常明显了,IVB使用的硅脂限制了CPU的散热,对Intel来说成本降低了,但是对玩家来说温度提高了,特别是在超频时,温度提升的非常明显。
11.jpg (135.51 KB, 下载次数: 0)
测试后再度检查硅脂涂抹情况,OCZ的硅脂如上图
12.jpg (134.35 KB, 下载次数: 0)
这是Liquid Pro硅脂的情况,右上角的硅脂是作者不小心用刀刮扯下来的对超频的影响
顺带也测试了一下不同硅脂对超频稳定性的影响,测试跑的程序是CINEBENCH R11.5,圆圈代表通过测试,x代表没有通过。
13.png (61.13 KB, 下载次数: 0)
结果也很明显,没开盖的状态下最高只有1.45V电压、4.9GHz能通过,1.5V电压下就只有4.6GHz能通过,使用OCZ硅脂时最高依然只有4.9GHz,但是1.5V电压能以4.9GHz通过测试了,如果使用Liquid Pro硅脂,那么1.55V下甚至能以5.0GHz通过测试。
14.jpg (187.02 KB, 下载次数: 0)
5GHz下可以稳定跑CINEBENCH R11.5测试,如果只是进系统的话只要1.35V就可以5GHz了
PC Watch的测试又一次推翻了之前的验证,从他们的结果来看导热硅脂确实是影响IVB散热的最大真凶,而且他们的测试过程更严谨,考虑到了金属盖的接触面积问题,更贴合实际,而且对比的硅脂也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导热硅脂,另一种就是导热系数非常高的液态金属硅脂了,有理有据,只是不知道下一个接招的是谁了,还有谁继续开盖来验证PC Watch又错了呢?
评论
这帖子今天就看到几个``*/-20
评论
我知道新闻区发了一个,还有?
评论
好帖子,留名看看~~~
评论
还是有些疑问,核心直接接触散热器的效果应该是最直接的吧
评论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468035-1-1.html
隔壁又证实了没啥区别`至少应该说明普通玩家既要冒着开盖丢保的风险还不一定能有降温效果吧`还有日本省这E1的5G电压也够吓人的``
*/-15
评论
现在是谁说的才是真的,
评论
以后商家卖2次开盖换硅胶后的IVY?
评论
还是有些疑问,核心直接接触散热器的效果应该是最直接的吧
这个我同意 核心接触当然最直接更加有效
评论
没什么意思,反正我是买新不买旧,snb
架构注定被淘汰
评论
我也乱了, 个人感觉是体制问题吧, 每个芯片的漏电率都不一样的.
不过这个东西想做大规模测试基本也没可能....
评论
我认为22纳米的至强系列采用了钎焊技术而非硅脂,服务器U应该不会太省料,有哪位兄台能开个1230V2的核给大伙瞧瞧
评论
拆了顶盖在粘牢靠就不太容易了~
评论
一层硅脂哪有这么大的保温能力
评论
感觉更像硅脂广告
评论
明明是金属硅脂宣传广告
评论
液态金属散热膏在高端游戏笔记本上面常用,尤其是蓝天系的,准系统玩家这些就有详细的介绍和测评。
评论
E3 1230V2用户表示 一开压力测试 CPU温度瞬涨20度 这不科学啊
评论
了解下!!!
评论
E3 1230就别指望不偷工减料了。本来就是比i7还便宜的东西
评论
可怜的被剥皮的CPU
评论
进来看液态金属导热膏。。。
评论
商机显现了
评论
有点道理哦
评论
我想知道把CPU的盖子揭开,涂抹硅脂以后,用什么把盖子粘回去,难道是双面胶?
评论
一个样*/-19别人早研究过了
评论
一个样*/-19别人早研究过了 电路 电子 维修 我现在把定影部分拆出来了。想换下滚,因为卡纸。但是我发现灯管挡住了。拆不了。不会拆。论坛里的高手拆解过吗? 评论 认真看,认真瞧。果然有收 电路 电子 维修 求创维42c08RD电路图 评论 电视的图纸很少见 评论 电视的图纸很少见 评论 创维的图纸你要说 版号,不然无能为力 评论 板号5800-p42ALM-0050 168P-P42CLM-01
·日本中文新闻 唐田绘里香为新剧《极恶女王》剃光头 展现演员决心
·日本中文新闻 真子小室夫妇新居引发隐私担忧
·日本中文新闻 前AKB48成员柏木由纪与搞笑艺人交往曝光
·日本学校 {日本国际学校}梅田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スクール
·日本学校 LINE:sm287 陳雨菲、20歳、台湾からの留学生、東京に来たばかり
·日本留学生活 出售平成22年走行48000km 代步小车
·日本华人网络交流 円相場 一時1ドル=140円台まで上昇?
·日本华人网络交流 问日本华人一个问题
·日本旅游代购 富山接机
·生活百科 英国转澳大利亚转换插头
·汽车 【求助】修车遇到困难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