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的文章已经很长,在第二页继续发,以免过长的帖子影响大家的浏览.....一楼文章的末尾会附有后续文章的链接。 另外,本文中所有图片的图注都用蓝色文字放在图片下方,而不是一般的先图注再图片,这个是个人的写作习惯,希望大家先看图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再看见蓝色字的图注了解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推荐大家先阅读版主assisterah 的《水冷入门指南》(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的话),assisterah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图片张张精美,阅读压力比较小,而且关键的要点阐述都很明确,很适合用来快速了解正确观念,而我的长篇大论相比之下阅读起来会有些吃力,可能让人感觉在看教科书,呵呵。
我和assisterah在有些地方的习惯和观念不完全相同,这些不同也直接反映在我们的文章中,先阅读assisterah的文章,然后带着批判眼光来看我的文章,或许有助于初学者对水冷有更清晰的认识。
基础篇在2010年11月16日进行了编辑,增加了一些诸如紫铜等级、FPI等细节部分,修正了因为个人认识不足而犯的一些错误(比如冷排锡焊工艺),故版本号也从V0.8上升到V0.9。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拙文的朋友,特别感谢那些花时间为拙文纠错的朋友!
水冷的秘密-水冷基础知识篇(网络版V0.9)
文/芒果 图/Kone Pawel CWPP 亨利水冷 芒果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好友陈光旭,你一直喜欢我这种啰嗦冗长的所谓详解文章,用你的话来说是“读得很过瘾”,而你那些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也每每令我灵感突现,获益良多。不久前在我们在网上聊天时还说起这篇文章,你说很期待......可懒惰的我在完成网络版全文后,却一直懒于把这篇庞然大物贴上网......如今生死两茫茫,我只能独自顿足痛悔,再没有机会与你一起迸出火花。
如果时光能倒流,即使那草稿当时还稍嫌凌乱,我也会第一时间让你先睹为快;如果时光能倒流,即使我熬夜后蓬头垢面双目浮肿,也会笑呵呵的与你和Lucky一起拍下那张照片......光旭,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自己以后应当更潇洒些,更宽容些,人生苦短又无常,其实真的不必那么矫情。
你已停下了脚步,我却能感到你仍在背后笑着看我,一如你平日的灿烂与真诚。
——芒果 于2010年8月17日 广州
网络版前言
电脑水冷,这种被不少用户视为**的玩法,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三年前我尝试用水冷来解决一台工作站显卡温度过高的问题,从此就一直对水冷很着迷。在这个酷热的夏天,或许会有些朋友遇到我当年的困扰:既要死命超频,又想温度悦目;追求耳根清净,外观又求YY......如此,水冷或许就是解决这一切的良方。
刚开始玩水冷时,我深受网络中特别是中文网络中入门教程匮乏之苦,整天好像无头苍蝇一般在网上乱转,求知若渴却收获聊聊。从那时起我就在想,等哪天把水冷基本弄明白了,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大家。三年后的今天,中文网络上完整的水冷入门教程匮乏依旧,故我撰写了拙文,希望它能起到一点儿抛砖引玉的作用。
拙文的杂志版已经在《微型计算机》连载,分别是2010年7月下、8月上、8月下的“经验谈”栏目。受杂志版面限制、以及“经验谈”栏目是黑白页面的缘故,不得已做了相当大幅度的缩减;而网络版则因为没有篇幅和色彩限制,得以尽情发挥。
身为微机的老作者,我习惯于把自己的文字简单分为两类:要写的和想写的。毫无疑问,本文就是我想写的那种,事实上网络版的最终篇幅是杂志版的七倍。杂志版的一点点稿费可算作是营养费,网络版则完全是我个人的无偿奉献,只为让更多对水冷有兴趣、却又不得其门而入的朋友能够少点迷惑......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喜欢我这些小小的心得。这次自不量力的强行撰写拙文,让我有机会系统的把自己零散的认识整理和表达出来,对我自己也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提高妙用,这或许就是上天对共享精神的一点小小奖励。
拙文分为“基础篇”、“进阶与规划篇”、“实战篇”、“导购篇”四大部分,由浅入深的对水冷进行讲解。水冷初学者应该能从中比较完整的了解到水冷知识,而商家们或许也能找到进货和促销的灵感,高手们欢迎对拙文进行斧正和补充!为了照顾初学者,“水冷基础知识篇”所占篇幅最大,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希望能增加阅读趣味。事实上,这些图片的收集整理工作占据了写作时间的一半以上。
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完全理解和认同这一点,并且非常希望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过,本文是针对初学者的入门读物,为了尽量避免初学者对一些现象的判断失误,我在拙文中会针对许多现象给出我自己的结论供初学者参考。受限于我对水冷的肤浅认识和个人喜好,这些结论或有武断和误导的可能,所以请大家带着自己的判断来看待我所谓的结论,它们仅供参考!如果你因此而遭受任何形式的损失,请恕我概不负责。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水冷,只要注明原始出处链接和保留作者信息、感谢信息,拙文网络版可以随意在网上转贴(但希望每次转贴至少要以完整的一个篇章为单位,防止断章取义),同时拙文也会根据读者反馈进行修正,不排除日后推出新版的可能。
请注意:在未获作者本人授权的情况下,拙文不得用于印刷和销售。如果有朋友发现拙文被印刷或者销售,请用电邮[email protected]联络我,谢谢!
感谢这些热情帮助拙文写作的朋友们!
特别感谢《微型计算机》DIY频道编辑刘宗宇先生,是你给予的宝贵机会,促使我决心把这篇文章写出来。
特别感谢著名水冷玩家Kone(广州)、Pawel(波兰)、CWPP(香港)、亨利水冷(长春)和酷威水冷(深圳)为本文提供宝贵经验和建议,以及你们所分享的精彩作品 / 产品照片,并没有你们拙文将大为失色!
我邀请Kone(广州)、Pawel(波兰)、CWPP(香港)、亨利水冷(长春)和酷威水冷(深圳)等热心帮助本文写作的朋友对本文读者们说几句话,但只有Pawel(波兰)和CWPP(香港)随意说了几句,其他人虽然给予我热情帮助,但似乎更愿意保持低调,我在此尊重他们各自的选择。
水冷基础知识篇
电脑水冷和汽车引擎的水冷比较类似,都是利用液体吸收热量并再传给散热器,然后用风冷或者被动散热的方式散出热量。水冷系统散热能力强的秘诀,一在于水的吸热和导热性能比空气好很多,二因为水冷系统的总散热面积也要比风冷系统大很多。
水冷(Water Cooling)是液冷(Liquid Cooling)中的一种,水冷被引入个人电脑后,早期没有专用的导热液体只能用水,如今的水冷液主要成分也是水,所以大家仍习惯性的称之为水冷。

001.jpg (137.42 KB, 下载次数: 113)
配图001:Swiftech的H20-220 Ultima XT套装,差不多是一套最简单的水冷,包括了冷排 / 风扇(左上)、水箱(中)、水泵(右上)、CPU冷头(右下)、水冷液(图中为浓缩小瓶装,需自己加蒸馏水稀释)、水管和管外弹簧等部件。
好端端的风冷不用,为什么要去玩水冷?这要从水冷系统的四大优势说起:
性能优势:在25℃环境中,空气的热传导系数只有0.024 W / mk,而水是0.58 W / mk,是空气的24倍多; 同样在25℃环境中,空气的比热容是1012 J/(kg•K),而水的比热容是4186 J/(kg•K),是空气的4倍多,也就是说要让空气上升4℃多的热量才能令相同质量的水温度上升1℃,所以,作为导热和吸热介质,水先天就要比空气优越。
凭借导热和吸热效率都很高的水作为冷却液,加上超大的散热面积,水冷相比风冷有先天的性能优势。特别是一些高发热量的顶尖显卡(比如GTX480),即使不超频,在夏天依靠风冷散热器已经很难让它们有理想的温度了,公版GTX480在室温25℃时满载温度往往高达90℃以上,而改为水冷可以让GTX480 SLI的满载温度仅有49℃和52℃,噪音更是低不可闻。

002.jpg (197.98 KB, 下载次数: 121)
配图002:室温25.3℃下运行的两张并联水路的水冷GTX480 组SLI,默认频率时,满载温度仅49 / 52℃,水温为31.3℃,风扇1200转,水流量355LPH。冷排为一个Thermochill PA120.3、一个PA120.2、一个PA160。(图片由Kone提供)。
对超频玩家来说,水冷能够更有效的压制超频所带来的高热量,增加超频成功率和系统稳定性。水冷也比制冷片、压缩机、干冰、液氮等容易结露的极限制冷方式安全得多,适合长期稳定使用。

003.jpg (196.94 KB, 下载次数: 107)
配图003:用1.408V电压超频至4.5GHz的6核12线程i7 980X,体制不算太好,室温25.3℃下水冷满载运行6个OR,41分钟后6个核心的温度分别是66、59、59、61、65、66,水温27.8℃,风扇1200转,水流量378LPH,冷排为两个Feser X-Changer 360,一个Thermochill PA.120.3,水路中还串联有一套EK的技嘉X58-UD7主板全覆盖冷头(为南北桥和两组主板供电部分散热)。本截图由Kone提供。

004.jpg (182.88 KB, 下载次数: 99)
配图004:核心超频19.3%(835MHz)、显存超频至1000MHz、流处理器超频19.3%(1670MHz)的两张水冷GTX480 组SLI。并联水路,在室温25.3℃下满载运行,温度仅51 / 55℃,水温为32.5℃,风扇1200转,水流量355LPH。冷排为一个Thermochill PA120.3、一个PA120.2、一个PA160。本截图由Kone提供。
静音优势:依靠散热面积庞大的冷排或者被动散热金属水箱,水冷系统只需要很低的风扇转速就能获得足够的散热能力,几个低速风扇的低噪音不会是一个低速风扇的几倍,而只会略高于单个低速风扇,这对追求静音的用户很重要。在室温较低的时候,有些水冷系统甚至可以不用风扇。

005.jpg (134.1 KB, 下载次数: 107)
配图005:曾经的无风扇王者思民RESERATOR 1 V2,如今的夏天就算加上原厂风扇也难以应付最新的高热部件了......
大多数情况下,水冷系统中会产生噪音的部件只有水泵和风扇,优质水泵只要搞好避震一般都可以控制在硬盘空转的噪音水平,仅用 600~1000转的风扇,大多数水冷系统即可散发各部件产生的热量,而风扇只要不高于1000转噪音大都基本可以忽略。当然,水冷也可以很暴力,配备暴力风扇的水冷系统效能将更加惊人。
个性化外观:水冷系统一直都是酷炫的象征,特别是中高端的水冷系统。水和怕水的板卡这一强烈对比,再加上本身质感出色的水冷零部件,只要花点心思,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漂亮外观并不困难。由于每个人选用的机箱、板卡、冷头、走管方式、布局和装饰灯光都不同,除非刻意模仿,否则很难有两套水冷系统看起来是相似的。下面几张图是CWPP和Pawel这两位水冷高手的作品,他们都使用了联力的V系列黑色高塔机箱;都使用了红色系的水冷液;都使用了冷排下置思路;都使用了主板、CPU、显卡、内存全水冷......但是最终出来的效果有很大不同。

006.jpg (190.55 KB, 下载次数: 109)

007.jpg (197.13 KB, 下载次数: 104)
配图006 / 007: CWPP的MOD作品,基于联力V2000机箱。对这个MOD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以下链接查看主要制作过程Worklog:
http://www.xtremesystems.org/forums/showthread.php?t=251716 (英文)

008.jpg (133.46 KB, 下载次数: 111)

009.jpg (164.47 KB, 下载次数: 113)
配图008 / 009:Pawel的MOD作品Lilianna ,基于联力V2010机箱。对Lilianna感兴趣的朋友,请到以下链接查看包含整个制作过程的Worklog:http://forum.pclab.pl/t473139.html (波兰语,长达187页!我虽然看不懂波兰语,但依然感动于他前后7个版本的执着和巨细无遗的近千张过程图片。如果你想要看英文版,请访问:http://www.xtremesystems.org/forums/showthread.php?t=253432,英文版的7个版本演变对比更清晰,不过英文版的制作过程图片和设计思路说明远没有波兰语版完整。
许多水冷部件本身就是唯美风格,想象一下它们装点出的水冷系统能YY到什么程度吧!

010.jpg (136.63 KB, 下载次数: 106)
配图010:CWPP自己设计制造的各种冷头。

011.jpg (104.2 KB, 下载次数: 89)
配图011:Pawel在MOD中使用的部分冷头和接头。
安装灵活:风冷散热器的吸热/导热/散热部件通常都是不可拆卸的一体,虽然总体积较小,但容易受到主板布局和机箱空间的限制。而水冷系统的吸热部件(冷头)、导热部件(水管和水冷液)、散热部件(冷排)都是各自分离的,能通过柔软的水管互相连接灵活布局。安装在主板上的冷头体积比高塔式风冷散热器小很多,也极少与周边的其他部件产生冲突。水冷系统凭借体积分散的先天优势,有时能比风冷系统更合理的利用机内零碎空间,基本不受主板布局的限制,风道也更灵活。
比如:水冷可以把冷排等大件装在机身外,这样即使是很小的机箱,也能轻松安装发热巨大的高端配置。而且,机箱内冷头和水管所占的空间要比高塔式风冷散热器更小,改为水冷后机箱内部空间反而增加,还能兼顾静音。

012.jpg (155.08 KB, 下载次数: 102)
配图012:我的二奶机,小机箱改外置水冷后腾出的内部空间多装了三块硬盘。外置水冷距操作位置较远,加上机箱阻隔,操作位置基本无可闻噪音。
受主板布局限制,发热量大的中高端显卡往往只能配备占用双槽的侧吹风冷散热器,风道很长,这不是一种高效的散热方式。特别是双卡甚至三卡交火/ SLI时,各卡之间容易互相挡风,散热形势将更加严峻。追求效能的第三方风冷散热器,几乎都要占用更多的空间和主板插槽,很可能把你有用的主板插槽也给挡掉。而显卡的全覆盖水冷散热器,大都可以轻松做到含显卡只占一槽,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插槽给其他板卡使用。

013.jpg (181.75 KB, 下载次数: 104)
配图013:二奶机上一张本来占双槽的8800GTS,换装XSPC全覆盖冷头和单槽挡板后整体只占单槽,为声卡腾出了主板上仅有的一根PCI插槽。

014.jpg (70.25 KB, 下载次数: 98)
配图014:EVGA推出的预超频水冷版GTX480 Hydro Copper FTW,整张卡只占单槽。
当然,事物都其有两面性,水冷相比风冷也有先天弱点,正是这些弱点限制了水冷的普及和发展。虽然通过使用者技巧的提高和增加资金投入,这些弱点可以大大淡化;但是水冷比风冷门槛高,对用户技巧乃至观念有更严格要求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与前文的水冷系统四大优势对应,我在此也归纳了水冷系统的四大劣势:
价格较高:风冷的每个部件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可以只买一个CPU风冷散热器也可以只买一个显卡散热器。但是对水冷来说不是这样,即使你只打算给CPU上水冷,也必须购买水泵和冷排这样的“公用基础设施”,否则就无法组成完整的水冷系统,这使得水冷的价格门槛比较高。
水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是标配,而风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标配,除了散片CPU这样的特例,不管是买什么板卡一般都会附带风冷散热器。所以,使用水冷系统将比使用风冷系统花费更多,水冷总体来说是一种玩家的选择,并不适合那些高度追求性价比的用户。
漏水风险:对付机器人的绝招就是向它们身上泼水!这是我们从小看动画片学会的......如今机器人的防水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但泼水这招对于电脑板卡来说依然是必杀技,因为如今的民用电脑板卡几乎都没有防水能力,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甚至从设计阶段就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现在的水冷部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只要你做好试水工作,部件质量问题或者兼容问题所导致的漏水已经很罕见。但由于操作不当或者规划失误所导致的漏水事件还是时有发生,而且通常发生在初学者身上。漏水特别是导致烧毁硬件的漏水是对初学者最严重的打击,许多初学者就是在发生漏水后心有余悸的放弃了水冷。
漏水在水冷玩家中通常昵称为“尿床”,这个昵称既隐喻了漏水通常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你还嫩);也是水冷玩家们的自嘲。毕竟水就流淌在距离板卡只有几毫米的地方,谁也不敢担保说漏水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除非你用变压器绝缘油(吸热和传热能力比水差很多),而且所谓的防导电水冷液也是不能指望的(详情请参阅水冷液介绍章节)。
技巧要求:除非你购买已经密封好才出厂的套装水冷,或有朋友愿意担任你的贴身技术支持,否则你将必须面对水冷系统的安装和维护问题,必须懂得水冷系统的基本构成和部件基础知识,也必须掌握简单的故障分析手段,就和你想开车就必须懂得基本的汽车知识一样。大多数人都只是打算用电脑,而不是玩电脑,可水冷却是玩电脑的人中那一小撮喜欢折腾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
水冷的部件比风冷分散,但水冷部件的总体积也比风冷大不少。风冷各自为战,每个散热器都相对完整;而水冷部件可能来自众多厂商,如何把这些部件合理组合并安装在电脑上需要一定的规划和动手能力。特别是那种整套水冷系统都安装在机箱中的全内置水冷,更是需要你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想要玩好水冷,你必须是个细致耐心和有想象力的人,粗枝大叶的态度只会令你失望或者遭受重大损失。你也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技能,如果你连把散件组装成一台电脑都不会,那么你恐怕无法享受到水冷的乐趣;即使你已经是个熟练的DIYer,也不意味着你就能很快的掌握水冷。教材缺乏的情况在拙文诞生后或许会略有那么一丁点改善,但是长期的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力仍是玩好水冷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总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水手(水冷玩家的昵称),不但要努力吸收别人分享的宝贵经验和技巧,也要靠自己不断积极探索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观念差异:相对于常规的风冷,水冷既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散热手段,也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执着。在不少水冷系统中,水冷部分的成本都会与电脑中主要的板卡接近甚至持平。类似Kone这样的“水冷帝”,电脑中水冷以外的部件加起来可能还不够他水冷部件价值的十分之一。如果把花在水冷部件的钱投资到CPU、硬盘和板卡上,说不定还能获得更高的平均性能......但是,这样的方法太传统、太简单、太没挑战性,更重要的是不好玩。
为了追求好玩而不惜代价,这样的观念肯定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能用这种观念去玩电脑的已经是少数,能用这种观念去玩水冷的就更少见......虽然我这个水平比较臭的所谓水冷玩家很希望有一天能够全民水冷,但理智也告诉我这恐怕不可能。我之所以花半个月时间写出拙文,只是希望凭我这三年来所折腾出的一点点鸡肋心得,让那些想玩水冷的朋友能读到一篇相对完善的入门教程,树立正确的观念,尽量少走弯路,更不要在迷茫中丧失对水冷的信心。
必须明白的两点:
在开始介绍水冷部件之前,首先我希望大家明确一点(高手请绕行):温差!!也就是温度差距,任何热量的传导都要依靠温差才能高效的进行,水冷也不例外。如果你的水冷系统中没有主动制冷设备(比如压缩机或者半导体制冷片),那么水冷和风冷一样不可能将温度压到室温以下,但是水冷能比风冷更接近于室温。
温差让CPU的热量可以传递给冷头,温差让冷头的热量可以传给水冷液,温差让水冷液的热量可以传给冷排或者被动散热水箱,温差也让冷排或者被动散热水箱的热量最终可以释放到空气中。温差越大,散热效率就越高,温差越小,散热的效率就越低。但是最终不管风冷还是水冷系统都会实现热平衡,也就是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温差,这个温差的大小在大多数时候直接与部件的档次挂钩,能压住和能压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档次。
请注意:水温降低1℃和CPU降低1℃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要比后者更有实际意义。实际使用中,假设你的水冷系统中没有主动制冷设备,一定是CPU温度 >> 水温 > 室温,至于这些部件之间的温差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冷排和冷头的档次,以及你自己设计的风道等细节。
以水冷系统来说,在正确装配的前提下,如果电脑持续满载半小时后,水温能与室温只差3℃的可算是极高水准,如果你的系统中这个温差低于3℃,那么不是你的水冷系统太强,就是你的电脑发热太弱。通常情况下,电脑持续满载半小时后,水温与室温相差8℃以内的水冷系统就算是及格。
所以,没有标注室温的所谓“温度测试”根本上是没有意义的,不管对水冷还是风冷来说都是如此。同样是超频后的CPU满载45℃,15℃的室温下可能只是稀松平常,在30℃的室温下则肯定是了不起的成绩。日后各位再看到那种没有室温的所谓“温度测试”,完全可以白眼一翻直接无视!还有那些用天气预报当实际室温,倚仗娇嫩肌肤测量室温的行为也是对读者的轻慢。
如果要较真的话,湿度也会影响散热,湿度越大散热越难,不过生活中湿度的影响相比温差来说就要小多了。
另外一个需要明确的则是老生常谈了:一分钱一分货!你不能指望一套最低端的水冷系统能够打赢高端的风冷系统,一个糟糕的冷头或者一个面积还比不上一条烟的冷排很大程度上会扼杀水冷系统的先天优势,这和你跑步比刘翔游泳快是一样的道理。
假如不算二手便宜货,而且搭配合理的话,我个人认为1000元是自己组装一套完整水冷的最低标准,不足1000块的水冷完全可能输给500块的风冷。但是1000块以上,以散热效果论就是水冷的天下。不要忘了,水冷系统的部件分散,只要你的空间和经济允许,水冷可以一直扩展下去并且保持美观,而风冷基本上没这个条件。
水冷部件常用材料介绍:
在介绍水冷基本部件之前,我们需要先熟悉水冷部件的常用材料。
铜:这是水冷部件中最常用的材料,除了导热性能好之外,在水冷部件中使用铜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防锈,家用水龙头也大多使用铜,这是一样的道理。
水冷部件中常用的铜是黄铜和紫铜,只需防锈的地方一般使用比较便宜的黄铜(比如接头),而与吸热/导热有关的地方通常使用较贵的紫铜(比如冷排和冷头),因为紫铜的热传导系数是黄铜的三倍以上,比热容也要高些。但是,最大的猫腻也就存在于紫铜中,紫铜的纯度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吸热/导热效果,而紫铜的纯度又是非专业人士难以用五官感觉出来的,很多时候国外产品之所以比国产的性能优秀就是胜在材料上。
按照我国的行业标准,普通紫铜可以分为T1~T4级别(数字越大纯度越低),T1级别紫铜非常昂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到阿里巴巴网站搜索价格),所以极少在冷排和冷头中大规模使用,一般用于制造冷排和冷头关键部分的紫铜是T2级别,但也有部分不良厂商使用T3级别,甚至有些小作坊使用T4级别的。
当然,不管紫铜还是黄铜其实都不是完全纯正的铜,真正可以称为纯铜的应该是无氧铜(总杂质比例小于0.05%),价格就更加没谱了......
铝:这是低端冷头和低端冷排常用的材料,因相比铜,铝的价格便宜而且加工简单。但在水冷系统中用铝制部件要注意:如果水路中同时有铜制和铝制部件,而铝制部件又没有经过特殊表面处理的话,长期使用后铝会因为水冷液的电离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特别是使用含有较多杂质的自来水时更加明显),进而在铝材接触水冷液的表面产生很难清理的杂质,这些杂质会削弱散热能力甚至造成水路堵塞。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确定铝制部件是否做了表面处理,水路中最好不要铜铝混用,尤其是要小心低价的铝制冷排和铝制冷头。但只要是不和水冷液接触的部件,就大可放心的使用铝制品。
银:这是某些疯狂级冷头使用的材料,银有比铜更高的导热系数,可以进一步增强冷头的吸热和导热能力,不过水冷部件就算用银通常也是用925银,而且大多只是用在和CPU接触的底面上。当然,也有部分厂商特意推出YY的镀银接头以迎合狂热玩家的审美观。有些狂热玩家还会在水路中放入小片纯度达99.9%的银条(silver coil),据说有抗菌防腐的妙用,当然,有些玩家(如本帖254楼的darkness66201朋友)认为只要是银就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不必非要99.9%纯度。

015.jpg (68.75 KB, 下载次数: 101)
配图015:Aquacomputer cuplex XT di2银版冷头及其925银底面,是最昂贵的冷头之一。
不锈钢:化学稳定性和强度都很好,但吸热和导热性能一般,在水冷中一般用于制作不影响热交换过程的接头,又或者用于冷头的上盖和装饰件等部分。
磁钢:通常用于水泵的转子部分,带有强磁性,水泵的磁钢都已经做过防锈处理。
压克力:ACRYLIC的中文音译,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也称亚克力,有高透明度、优良耐候性和便于加工的优点,还可以用染色(包括UV色)工艺来提供多种颜色,表面可以喷漆、丝印或真空镀膜,因此在水冷中应用非常广泛。常见于水箱、冷头上盖、泵盖、连接件和装饰件。

016.jpg (184.21 KB, 下载次数: 95)
配图016:使用LED打光的XSPC压克力DDC泵箱
压克力有一定的强度,通常用于受力不大的场合,但它的韧性一般,所以上接头或者螺丝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否则有破裂的风险。压克力容易切割,DIY起来很方便,但粘结要有专用粘结剂,而这些粘结剂通常含有毒成分和刺激性气味,家有小朋友的最好不要折腾这活。
亚克力也有不同的型号,不同型号的亚克力硬度/韧性/耐热等指标是不相同的,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只要是亚克力就一样!一般来说,较软的亚克力适合用来制作体积较大的水箱,但不适合制作要与密封圈紧密压合的上盖,否则一段时间后这些较软的亚克力就会被密封圈压出凹陷导致漏水.......而使用较硬的亚克力制作冷头上盖时也要注意避免应力集中和考虑到热胀冷缩的因素,否则时间长了容易开裂,亚克力选材不当或者设计失误是很多廉价亚克力上盖冷头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POM:英文polyoxymethylene的简称,中文名是聚甲醛(又名聚氧化次甲基),也有称作Acetal 及 Delrin 的类似材料。POM有金属塑料 / 塑钢之称,强度和韧性均比较好,所以基本不会有压克力那种被暴力拧裂的风险。水冷部件中POM与压克力可以互换,不过POM一般只有黑白两色而且不太透光(白色POM可以稍微透朦胧的光),所以有些人认为POM的美观程度不如压克力。

017.jpg (65.14 KB, 下载次数: 115)
配图017:EK的Supreme LT冷头,压克力上盖(左)和POM上盖(右)版本,性能一样,仅外观风格不同,亚克力上盖(左)版本还带有LED灯孔。

017A.jpg (59.69 KB, 下载次数: 99)
配图017A:AquaComputer的小水箱(白色POM版),借助白色POM可以稍微透光的特性,可以营造出朦胧的整体发光效果,是许多水手喜欢的梦幻水箱。
水冷基本部件介绍:
下图反应了水冷系统封闭循环的特点,绝大多数水冷系统都至少具备这些基本部件,让我们逐一介绍:

018.jpg (97.62 KB, 下载次数: 108)
配图018
水泵(Pump):在水冷系统中,水泵唯一的作用就是推动水冷液快速循环流动。水冷系统大多是闭路循环的,用于水冷系统的水泵,则大多是类似于无刷电机的磁力泵设计(对磁力泵工作原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网搜索解惑)。下图为水冷中应用广泛的DDC水泵的分解图,其他常用的水泵结构也大体类似。

019.jpg (118.41 KB, 下载次数: 97)
配图019
按照与水冷液的接触方式,水泵可以分为旱泵和潜水泵。旱泵通常仅有接触水的泵腔部分有防水密封,控制电路等部件没有防水措施,因此如果水冷液外漏渗入控制电路板,将可能导致旱泵烧毁!水泵被水烧毁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很多人亲身经历过的悲剧。潜水泵则有全身防水密封措施,控制电路虽然在水下但不会进水,不过如果密封失效导致水浸电路板也同样可能烧毁。潜水泵因为整个浸泡在水冷液中,能有效减少可闻噪音,但通常潜水泵都和水箱做在一起,体积比较大,而且潜水泵的第三方改装配件也很少,玩法相对单一,相比之下旱泵会显得更灵活些。水冷中旱泵和潜水泵都有使用,但总体来说是旱泵居多,特别是中高端的水冷系统几乎全是旱泵。

020.jpg (91.44 KB, 下载次数: 95)
配图020:XSPC的X2O 750双光驱位潜水泵箱
只要水冷系统中的水冷液还能循环流动,就能够起到散热的作用。不过水冷液流速的高低,对散热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幅度一般仅次于冷排散热能力和冷头吸热能力排在第三。因此,判断水泵的好坏通常看其驱动下的流速和噪音的表现。
水泵性能的主要指标是是扬程和最大流量。水泵的最大流量这点大家应该都理解,不过请注意这是水阻为零时的“最大空载流量”,在实际的水冷系统中,因为有冷头、冷排、接头、水管和水管等部件带来的水阻,实际能够实现的流量一定远远小于水泵标称的最大流量。水冷常用的流量单位是LPH(每小时多少升),LPM(每分钟多少升),GPM(每分钟多少加仑)以及GPH(每小时多少加仑),其中GPM是美制单位,在进口产品的指标中很常见,你可以按照1GPM=3.75LPM=225LPH,或者1GPH=0.0625LPM=3.75LPH来简单换算。我个人认为,泵在水冷系统中最起码要能达到1GPM的实际流量。
那么扬程和水冷系统的流量有什么关系?扬程代表了水泵克服水阻维持流量的能力。扬程高的泵会有更好的抗水阻能力,若两个泵的标称流量相等但扬程不等,那么通常是扬程大的那个在实际使用中流量更大些。常见的扬程单位有高度和压力两类,高度类的一般是米和英尺(ft)两种,可按照1英尺(ft)=0.3048米来换算;而压力类一般是KPa(千帕)、MPa(兆帕)、mH2O(米水柱)、mmHg(毫米汞柱,水冷用泵因为压力较小,一般不会用米汞柱这样大的单位)和PSI、Bar等,有关压力类单位的换算可以参考这个网址。
每种水泵都是扬程越大(可简单的理解为水阻大)时流量越小,扬程越小(可简单的理解为水阻小)时流量越大。每种水泵都有一条扬程和流量的对应曲线(又称水阻线),下图就是DDC泵的水阻线,包括了3.1版和3.2版的DDC。实线为扬程和流量的关系,对应流量横坐标和左侧的扬程纵坐标;虚线为电功率与流量的关系,对应下方流量横坐标和右侧的功率纵坐标,这个曲线图大家应该都能看明白。学会看水阻线是每个水手的必修功课,除了水泵之外,有些国外品牌的冷头、冷排和水冷接头等部件也会提供水阻线,通过水阻线图表,我们不需要进行实测就可以快速的判断一个泵的能力,或者看出一个水冷部件的水阻表现。

021.jpg (46.13 KB, 下载次数: 101)
配图021:DDC 3.1和3.2的水阻线和功率线
很多用户都关心水泵的噪音问题,不过水泵厂商大都不提供噪音数据。一来水阻和水冷液粘度变化时泵的噪音会不同;二来噪音的分贝数并不代表实际的听感,人耳对低频噪音不敏感,对中频和中高频的噪音很敏感,因此就算有分贝数据其实也未必有用。水泵的噪音会取决于你的水路水阻、水冷液粘度、供电电压等因素,当然也和你的避震措施有关,再加上每个人的听觉习惯差异和避震隔音水平的高低,对水泵噪音的判断其实包含了相当的主观因素在内。
我整理了一个几种常见水泵的对比表,大部分数据取自生产厂商公布的规格,静音项则凭我个人经验主观判断,分数越高越安静,分数为5的可视为等于硬盘空转噪音,价格为酷威水冷和亨利水冷提供,仅供参考。

021a.jpg (176.39 KB, 下载次数: 109)
注1:大多数定速版D5转速相当于调速版的第四档,约4050RPM,但近期似乎也有相当于调速版第五档(约4800RPM)的定速版型号出现。
注2:调速版D5在四档(4050RPM)或更低时,静音项可得4分,调速至最快的五档(约4800RPM)则降为3分。
以上的指标都是原装水泵的指标,实际上,许多水冷玩家会把原装水泵上盖升级为改装上盖,以获得更大的流量,不过,这种改装通常仅限于DDC和D5泵。还有把两个甚至多个水泵进行串并联的玩法,这些方面的技巧我将在接下来的“进阶与规划篇”中介绍。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水泵,也有些人会用化工泵或者水族箱泵(也称鱼泵),不少化工泵(比如IWAKI的)会有比D5还强的性能,而水族箱泵则比较便宜。不过你需要考虑到这些冷门泵的供电以及接口等问题。它们通常不是用直流12V供电,而是24V、36V或者交流220V,它们的接口通常既不是水冷标准管径,也不是用水冷接头标准的G 1 / 4螺纹,而且这些泵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大。当然,这些问题只要你愿意动脑筋、花点小钱和时间通常总能解决,不过对于初学者我还是建议直接使用我在上表中所介绍的型号。

022.jpg (76.49 KB, 下载次数: 99)

023.jpg (79.77 KB, 下载次数: 102)
配图022 / 023:图中体积较小的是安装了EK改装上盖的D5泵,体积较大的是IWAKI生产的化工用磁力泵RD-30,工作电压22~26V,24V时功耗76.8W,最大流量1200LPH(5.3GPM),最大扬程10米(此处之前参数错标为RD-20的,现已修正为RD-30参数,感谢kevin_ssk朋友指正)。是水手们心目中真正的“泵王”。图片中的IWAKI RD-30为Kone的私人珍藏。
国内一直有种论调认为Laing D5是“泵王”,确实,D5是空载流量之王,但从上表可以看到,D5的扬程并不高,也就是说D5克服水阻的能力不算强。在冷头较多或者水阻较大的单泵串联水路中,我还是推荐使用DDC泵,许多时候反而能获得比D5更好的效果。单个D5泵在这种水阻大的串联水路中流量其实并不出色,而且许多人还为了静音把它放在转速较低的三档(空载时约3300转),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它的扬程,导致流量偏低进而影响水冷系统的散热效果。下图是D5的水阻线,大家可以看看它在三档(P3)时的表现其实已经并不出色了,所以不要迷信所谓的“泵王”称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水泵才是最明智的。

024.jpg (58.92 KB, 下载次数: 92)
配图024:D5水阻线,Danger Den官方网站资料。
看个新鲜:下图是Laing推出的一种改良型DDC泵,采用了类似改装上盖的顶部垂直入水方式,流量要胜过普通的侧面入水版DDC。它的顶部入水接口增大为1 / 2英寸的宝塔,但是出水口依然是3 / 8英寸宝塔,这种同一个泵出入水口都不一样的设计实在有点搞笑。虽然高度大了一些,但是性能的表现以原装DDC来说令人惊喜。可惜这样的DDC泵在零售市场上很少见,印象中只见过Danger Den代理销售。

025.jpg (68.31 KB, 下载次数: 94)
配图025
散热装置(Heat Exchanger):散热装置功能当然就是散热。它是水冷系统效能的关键所在,往往也是整套水冷成本中的大头。
常见的水冷系统的散热装置一般有三种,分别是冷排(Radiator,也称散热排/水冷排)、被动散热水箱(Passive Reservoir)、以及使用半导体制冷片的主动制冷装置(T.E.C. Cooling)。本文定位于入门基础知识,所以主要讨论冷排,其他两种大家知道就好。

026.jpg (198.87 KB, 下载次数: 89)
配图026:冷排是最常用的散热装置.,选择众多,丰俭由人
配图026:冷排是最常用的水冷散热装置.,选择众多,丰俭由人。

027.jpg (110.43 KB, 下载次数: 82)
配图027: AlphaCool的被动散热铝管,利用庞大的散热面积来散热,通常需要多个串并联使用。

028.jpg (152.24 KB, 下载次数: 89)
配图028: Coolit的Boreas半导体制冷系统,用12块制冷片分四组吸收水冷液热量,然后用巨大的风冷散热器为制冷片散热,自身最高耗电154W。
冷排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散热片,在下图这个透明冷排中,吸收了电脑部件热量的水冷液流入冷排左上方的水室,通过六条扁铜管流到冷排的另一头,然后再通过连通室走另外六条扁铜管回到冷排右下方的水室,最后流出冷排。冷排一般没有方向性,在实际使用中如果不是有特殊需求的话,进出水方向可以随意选择。

029.jpg (241.4 KB, 下载次数: 85)

029b.jpg (178.32 KB, 下载次数: 81)
配图029 / 030
在水冷液呈U字型路线在冷排里流动的同时,水冷液的热量会传导给十二条扁铜管,扁铜管再把热量传递给焊接在扁铜管之间的波浪型散热鳍片,最后由风扇把散热鳍片上的热量吹到空气中。在这个热交换过程中,水冷液中的热能减少温度降低,散热的目的就实现了。

031.jpg (145.69 KB, 下载次数: 74)

032.jpg (151.91 KB, 下载次数: 76)

030_.jpg (226.6 KB, 下载次数: 80)
配图031 / 032 / 032A: 扁铜管和波浪型散热鳍片的特写。铜管做成扁长形状是为了增加截面面积减少水阻,同时还可以在扁铜管之间安装波浪型散热鳍片增加散热面积。
我在上文用于示范的透明冷排是结构最简单的一款,它只能装一个12cm风扇(所以也被叫做120冷排),它的扁铜管只有一层12根(也称为单层水道),散热能力有限,在水冷系统中通常我们需要性能更强的冷排。
冷排的散热面积直接关系到散热能力,要获得更大的散热面积,可以选择把冷排做得更大或者更厚,也可以选择在波浪型散热鳍片上下功夫。
按照可装风扇的直径,常见的冷排有80系列(8cm风扇)、90系列(9cm风扇)、120系列(12cm风扇)、140系列(14cm风扇),其中120系列在电脑水冷中应用最广泛,因为12cm风扇拥有量和选择余地最大,而且很多时候可以利用机箱上的12cm风扇孔安装。

033.jpg (130.92 KB, 下载次数: 83)
配图033:安装了12cm风扇的120冷排。
能装14cm风扇的140冷排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因为140冷排不但散热面积更大,而且14cm风扇也能够在同样的转速下提供更大的风量和风压,在静音的前提下容易获得比120冷排更好的性能。因为14cm风扇的选择不是很多,所以部分140冷排也同时提供能安装12cm风扇的孔位,以方便用户选择风扇或者利用机箱上的12cm风扇位进行固定。

034.jpg (70.36 KB, 下载次数: 81)
配图034:Aquacomputer的airplex revolution 420/360 G1/4冷排,它的一面可以安装14cm风扇,另一面可以安装12cm风扇,而且两面都开有出入水口,走管时的灵活性很高。
不太常见的还有能安装18cm、20cm、22cm、24cm风扇的冷排。使用大直径风扇的好处是能用很低的转速获得足够的风量,且噪音极低;坏处是这些风扇选择很少,而且这种冷排往往难以直接装入机箱中。

035.jpg (98.49 KB, 下载次数: 80)
配图035: 安装20cm风扇的Phobya Xtreme 200冷排,该冷排同时支持18、20、21、22、22.5cm规格的风扇。
按照单面可安装风扇的数量,常见的冷排从装一个12cm风扇的120规格到装4个12cm风扇的480规格不等,其中装3个风扇的360规格冷排因为体积和效能比较平衡使用最广。

036.jpg (72.55 KB, 下载次数: 79)
配图036: XSPC的RX系列冷排,从左至右分别为120、240、360、480规格。
当然,有小的就有大的,也很有夸张的9风扇1080冷排,这种巨型冷排就算给汽车散热估计都够了,因为体积过大,这些冷排通常都只能安装在机箱外面。

037.jpg (68.62 KB, 下载次数: 80)
配图037: 从左至右分别是 Aqua Computer evo 1080、Watercool Mo-Ra 2 Pro、 Phobya Xtreme NOVA 1080,国内能买到的Magicool 3x 360 Xtreme在外形上和Phobya Xtreme NOVA 1080看起来一样,说不定是同一家OEM。
按厚度分类,常见的冷排有单层水道的25mm、35mm、 双层水道的45mm、50mm、55mm、60mm等,甚至还有厚度达到104.2mm的怪兽级产品。其中40mm及以下厚度的一般称为薄排,40mm以上厚度的称为厚排,厚排的散热能力通常比薄排更佳。不过,冷排其实是一种风冷散热器件,越厚的冷排就通常越难被风扇吹透,也就是说可能需要更高的风扇转速才能发挥理想的效能。

038.jpg (44.26 KB, 下载次数: 38)
配图038: 厚度达到104.2mm的怪兽级产品TFC Monsta XChanger 360/420,每面可安装3个12或14cm风扇。
在散热鳍片上下功夫以增加散热面积也是一种思路,一般冷排在两根扁铜管之间只布置一层波浪型散热鳍片,增大鳍片的密度或者装设双层鳍片都可以直接增大散热面积。但是,通常越密的鳍片越难被风扇吹透,也就是说可能需要更高的风扇转速才能发挥理想的效能。

039.jpg (103.33 KB, 下载次数: 36)
配图039: 上图展示了不同冷排在五根扁铜管之间的鳍片情况,大家可以自行比较不同的设计
想要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冷排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流量穿过散热鳍片。冷排的鳍片密度单位是FPI(Fin Per Inch,每英寸多少片鳍片),通常8~13FPI的冷排被称为低FPI冷排,比如著名的排王(Thermochill )PA120系列(10.2FPI)、比较超值的XSPC RX系列(8FPI)等,这类冷排通常只需要较低风扇转速就能发挥出理想的效能,适合希望在静音和效能之间取得平衡的用户。FPI在13~20的则称为中FPI冷排,这类冷排相对少见,比如入门佳选Swiftech的MCR系列(14.6FPI),而且通常都是单层水道的薄排。大于20FPI的往往称为高FPI冷排,它们往往需要较大的气流量才能发挥出满意的效能,因此在使用低速风扇时往往表现不佳,比如HWLabs的BlackIce GTX系列(双层鳍片,每层20FPI)和Thermochill 的HE120系列等,这类冷排适合那种不太注重风扇噪音但想要追求极限性能的用户。

039A.jpg (154.01 KB, 下载次数: 36)
配图039A: FPI的测量示意图,数一下每英寸长度内鳍片的数字就可以,如果不是整数的话,就需要数到整数,然后以英寸为单位去除了,所以厂商标称的FPI数字并不一定都是整数的。
当然,FPI只是反映了鳍片的密度,影响气流通过冷排阻力的因素除了FPI之外,还有冷排的厚度等其他因素,比如说Swiftech的MCR系列(14.6FPI)虽然FPI值稍高,但因为它是单层水道的薄排(厚度34mm),实际使用中在800~1000rpm的低风扇转速下也有很不错的表现,反而是TFC X-Changer 系列(12FPI,62mm厚排)在同样的800~1000rpm风扇转速下性能还不如MCR系列。
如果你为低风压冷排配上暴力风扇,也能进一步提升它的性能,只是提升幅度不会好像高风压冷排那样明显。而高风压冷排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量,其效能将低得令人发指。
如果气流量不足以达到冷排的设计需求,那么即使是散热面积庞大的厚排也将会表现得很糟糕,波兰水冷玩家Pawel曾经比较了厚度达62mm的TFC X-changer 480和厚度仅34mm的Swiftech MCR420-QP,当风扇转速在1000转以下时,薄得多的MCR420-QP性能反而超过X-changer 480不少,只有当风扇转速超过1000转时,X-changer 480才能领先,而且风扇转速超过1000转越多,X-changer 480领先的幅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冷排的性能高低,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所配合的风扇而定,并不是大块头就一定稳赢。

040.jpg (129.08 KB, 下载次数: 30)
配图040: 厚的那个是TFC X-changer 480,薄的那个是Swiftech MCR420QP,两者都是480规格冷排,但厚度相差接近一倍,价格也差一倍。
如果你确实很在意风扇的噪音,而你所用的冷排在低风扇转速下性能不咋地,或许你也可以考虑用下图这种方式来安装风扇。一吹一吸的风道能用较低的转速来获得更大的风量,这有助于减少噪音。不过,这样的方式会令你的冷排变得更厚,现在你可能要为寻找合适的安装位置而头痛了......

041.jpg (135.53 KB, 下载次数: 42)
配图041
冷排所用紫铜材料的纯净程度(也就是普通紫铜等级T1~T4)、鳍片的设计和焊接工艺、内部水道的设计和规划,甚至是表面的防锈漆的选择和喷涂厚度等细节,都会影响到冷排的最终散热效果。大多数电脑水冷用冷排其实和汽车冷排或者空调用冷凝器是一样的结构,这种主体结构已经多年没有变更过(当然也有柯瑞沃这样比较创新的结构),各个厂商的产品优劣区别往往就表现在冷排的尺寸规格和做工这些细节上。
我曾经暴力解剖过一个国产冷排,发现这款号称全紫铜的冷排扁铜管和水室部分其实是黄铜,仅有散热鳍片看起来像是紫铜,而扁铜管与散热鳍片之间,以及扁铜管和水室之间的焊接似乎是用锡来做的(我用60W电烙铁可以融化这些看似锡的焊点),熟悉散热器的朋友都应该明白在这里用锡焊连接意味着什么。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电脑水冷用冷排(包括国外品牌的冷排,比如XSPC)也和这个国产冷排一样使用黄铜水室,并且用锡焊来连接铜管和散热鳍片,大部分冷排的扁铜管也是黄铜,只有少数高端品牌的扁铜管是紫铜,真正的全紫铜设计(包括水室)仅见于柯瑞沃等少数冷排。
当然,想整个冷排彻彻底底没有锡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冷排用薄金属制造的水室不太可能使用大面积铜焊,首先铜焊条的熔点就和一般的紫铜差不多(或略低于一般紫铜),比一般的黄铜要高,所以黄铜水室如果使用铜焊,往往焊条还没熔水室先化掉了.....而紫铜水室使用铜焊的话废品率也很高,因为铜焊条的流动性比较差无法流焊只能点焊,要围绕水室点焊一圈是很麻烦的事情,而且点焊时稍微不注意,温度高点水室就会和焊条一起融化掉,所以除非是小面积低密度的焊接(比如把接头焊在水室上),不然都难以在薄铜板上实现铜焊,当然加厚紫铜板的话也是可以铜焊的,只是在铜价飞涨的今天,那成本嘛......所以类似水室和排体结合这样的大面积大长度焊接一般都只能用锡焊,区别也就是锡的纯度而已。

041A.jpg (127.36 KB, 下载次数: 36)
配图041A:Koolance当年为了宣传自己的铝排而发布的冷排解剖图,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铜排使用黄铜(Brass)制作扁铜管,只有鳍片才是紫铜(Copper),而且在铜管和鳍片之间采用第三种非铜材料进行焊接(Bond),这里所指的第三种非铜材料通常是焊锡,热量在不同金属之间传导时效率会有损失,特别是锡的导热性能其实远逊于铜,所以这些锡焊点会带来较大的散热效能损失;而Koolance宣称自己的铝排整体包括焊接都是全铝(事实上铝和铝之间的焊接也无法用锡焊),完全没有锡焊说带来的热损失,这在后来也成为铝排比铜排效能更佳的理论基础之一。虽然后来在XS论坛的联合抵制下Koolance已经宣布放弃铝质水冷部件全面改为铜质和不锈钢质,但这张示意图依然可以用于解释传统工艺制造的铜排的先天不足。
冷排的散热能力直接决定了整套水冷系统的效能,同时冷排也是水冷系统中更新最慢、最耐用、最保值的核心部件。通常情况下,在水冷系统的规划和成本预算中应把冷排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另外,冷排还可以用并联或者串联的方法来增加总体散热能力,所以不想购买高端冷排也不要紧,只要你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大可以用几个廉价冷排来达到甚至超过单个高端冷排的效能。

042.jpg (64.92 KB, 下载次数: 29)
配图042: Swiftech 的MCR320-QP-Stack,采用两个360薄排并联而成。两个冷排中间夹着风扇,这种结构被称为“汉堡式”,汉堡式的优点是体积最紧凑。但因为风道问题,后面的冷排将不可避免的吸入前面冷排所吹出的热风,故散热效能会受到较大损失,效能将比不上两个冷排风道互不干扰的独立安装方式。另外,因为汉堡式结构中,两个冷排间距很小,如果冷排没有专门设计,想把水路连接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冷排安装的难点主要是尺寸、固定和风道问题,比如说同样是360冷排,每个厂商的产品长宽高可能都不一样,而且还要顾及风扇厚度以及预留水管 / 接头位置、考虑尽量让冷排吸入冷风的风道等,所以一定要算好尺寸再选购。特别是打算把冷排内置在机箱内的朋友更要注意这一点,差一毫米都会很麻烦。冷排厂商大都会在其网站上公布冷排的详细尺寸图,比如下图就是Swiftech 的MCR120QP的尺寸:

043.jpg (87.92 KB, 下载次数: 37)
配图043: 遇到国外产品只标注英制尺寸时,以1英寸=25.4mm换算。
注意:在把风扇安装到冷排上时,请根据你的风扇厚度选择螺丝长度,太长的螺丝会顶到冷排的散热鳍片和扁铜管。轻则造成散热鳍片脱焊影响散热效果,重则顶穿扁铜管造成漏水!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请务必小心的选择螺丝长度以免遭受重大损失!
看个新鲜:下图是Magicool的40x80冷排......是的!你没看错,它每面只能安装两个4cm风扇。尺寸只有157 x 40 x 25mm,全铜制作,重量170克,接口不可更换,使用外径10mm内径8mm的管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冷排该有的东西它一个都不少,不知道这么个小东西能不能压住一个北桥?呵呵!

044.jpg (110.54 KB, 下载次数: 26)
配图044
再看个新鲜:非工科出身的朋友可能会很好奇冷排是怎么做出来的,下面我引用著名冷排生产厂商Thermochill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英国工厂制造花絮照片来说明一下。Thermochill于2002年创立,其PA120系列冷排多次获得“排王”美誉,目前主要的产品就是冷排和水冷液。当然,Thermochill不会傻到公开自己真正的商业秘密,以下照片只是冷排后期的组装和测试过程。有兴趣对Thermochill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Overclock3D对Thermochill的访谈(英文),从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有趣的八卦,比如说XSPC收购Thermochill后两者的关系、Thermochill为什么放弃冷排联通室的排气阀、为什么从24.5mm风扇孔距改为15mm、为什么Thermochill的冷排总是看起来喷漆不匀等等。另外,Thermochill的旧版网站还有更多的冷排制造过程照片,不过场景比较散乱就是。

045.jpg (87.3 KB, 下载次数: 31)
配图045: 水室与冷排主体,图中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冷排是双层水道的,注意水室中间那个分隔两个水室的带密封分隔片。另外请注意扁铜管与水室一侧的结合面是银色的,这里不知道是不是使用了锡焊工艺来连接扁铜管和水室托盘。

046.jpg (101.6 KB, 下载次数: 29)
配图046: 把水室和冷排主体焊接起来。

047.jpg (128.21 KB, 下载次数: 32)
配图047:这么快就焊好了?注意看,冷排主体与水室的颜色不同,因为冷排主体的散热鳍片是紫铜(扁铜管在这张照片中表面呈银色,不知道是因为光照原因还是表面镀了其他金属,总之是看不出材质),而两头的水室是黄铜。这是因为两头的水室对散热影响极小,所以没必要全用紫铜。大多数冷排厂商在水室部分用黄铜而不用紫铜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紫铜材质比较软,在加工中难以实现黄铜那么高的平整度,而不平整的表面再喷漆的话会更显得凹凸不平影响外观;另外比较软的紫铜在使用中受大力时也容易变形,使用加厚紫铜来换取水室部分的强度又会提高成本......所以大多数厂家都选择在水室部分使用黄铜。总之,下次再看见商家说全紫铜就可以偷笑了,不要说全紫铜,其实大部分都不是紫铜......

048.jpg (78.3 KB, 下载次数: 36)
配图048: 用冲床和模具做出冷排上的风扇固定支架

049.jpg (102.68 KB, 下载次数: 34)
配图049: 把冲好孔的风扇固定支架弯折成冷排所需要的 [ ] 形。

050.jpg (107.92 KB, 下载次数: 40)
配图050: 把风扇固定支架焊接到冷排上(有些品牌的冷排会使用铆钉固定支架)。

051.jpg (78.98 KB, 下载次数: 35)
配图051: 这位大哥,端午节已经过了,现在不兴投江了.....咦?冷排上还连着根管子,难道冷排要玩蹦极?

052.jpg (105.46 KB, 下载次数: 37)
配图052: 喂喂喂!这位大哥,你把冷排扔进水里干啥?水冷不是这么玩地!

053.jpg (101.13 KB, 下载次数: 33)
配图053: 原来人家是在进行密封测试,冷排一头通压缩空气另一头堵住,然后把冷排浸猪笼,只要冷排憋不住冒个泡,就得回炉重造。

054.jpg (62.71 KB, 下载次数: 35)
配图054: 如果冷排通过了测试,接下来就是拿去喷漆,以防铜表面氧化,外观看起来也比较YY。

055.jpg (77.35 KB, 下载次数: 28)
配图055: 然后就可以打包出货了,这位大婶天天身处金山银山之中,真是幸福啊!我说大婶啊,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从事下工包行业.......
有兴趣继续看下去的朋友请到32楼,传送门:点这里。
特别感谢darkness66201 朋友为本文挑错,有关darkness66201 朋友和我的讨论请见本帖254楼。
评论
帮你顶下
评论
ding ding ding
评论
*/-30 好贴
评论
好东西~
评论
呵呵,微机上的文章原来就是楼主发的呀,来支持下
评论
期待进阶文章。。。
评论
先顶再看。。。。。。。。。
评论
感谢楼上几位帮顶,这是我在ChipHell的第一个帖子,不知道算不算是投名状,呵呵。
微机上那三期的连载确实是在下写的,不过受限于篇幅和黑白版面.....看过网络版的可以不必再看杂志版了。
还要感谢那位ID是norman_sl的朋友,要不是他给我一个加分,我还不能发URL。
继续编辑中,争取今晚能发完第一篇(共四篇7W字.....)。
感谢大家都支持和关爱。
评论
为什么我只能一次加200*/-41
评论
*/-27不错了,我一次只能加50
评论
看的出楼主的文章充满着热情和执着。
其实我想借水冷版展现给大家的,就是国外玩家的热情和执着,这个是国内水冷玩家最欠缺的……
评论
记得谁说版主一次能加999来着
评论
那是世界杯期间,现在应该取消了
评论
感谢版主大人厚爱,一下子就帮我加了那么多分....呵呵。
目前一楼的帖子已经相当长,为了让大家能够顺利浏览,当本帖被顶到第二页的时候我会继续发新的部分......
评论
你慢慢发,邪恶是身外之物,有的是。
热情和执着才是最重要的。
玩水冷没有热情和执着是肯定玩不好的。
评论
*/-91我靠,我都不敢看,就看点图片。怕认真看了,就入魔了,我的钱包里面真的很空很空,禁不起折腾...
评论
你往MOD发展吧,我看好你哟*/-19
评论
这个深有同感....水冷并不是只要有钱就能玩好的,还必须有想象力,有动手能力和有分享精神.....
评论
哈哈,这个大可不必。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看了很多毒物,不过也明白有些东西是自己折腾不起或者不认可其思路的,看完后过几分钟一样的心如止水。
有钱有烧钱的玩法,没钱也有穷人的玩法,最要紧是玩得开心:)。
另外,有点小毒性的东西还在后面,现在只是基础篇的简单介绍而已.....
评论
谢谢看好*/-42现在在了解CNC,以后希望有机会自己造*/-49不过貌似冷排和泵,在我眼里还是没有自己造的可能...
评论
冷排你就别想了,工序太多。
泵就更别说了。
评论
呃...冷排和泵,就算有CNC,恐怕也确实造不出来,泵真正有含金量的是设计,而且主要的部件制作好像都和CNC没啥关系(外壳是塑料模具,转子要加工强磁钢),至于冷排.....好像整个冷排的加工和CNC都没啥关系,你可以看我一楼最后的冷排后期制作过程,那基本上都是手工的......
冷头用CNC倒是可以,大多数厂商也都是这么做的,我在一楼的帖子里面分享了CWPP的Flickr链接,里面有他自己设计&制作的各种冷头的详细图纸......
评论
冷排制造的图片配说明真不错,不知会不会被你毒害,导致明年换机器的时候上水冷呢
评论
此文是我所看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最详细介绍水冷的文章。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91我是说了泵和冷排没有自己造的可能吧...难道我说错了?(这句可能被误会*/-20,我的语气是很无辜的那种哦 )哦,还有管子和接头,想找到好的替代品估计也不太容易,还是得买现成的...
PS:看到几个水冷箱好像都是用行业扇改的LED扇...我这几天还想着动手搞呢,没想到已经有人这么做了。诶...
评论
在详细看文章里面的链接*/-52很有营养,谢谢!
评论
感谢Kone的捧场......没你的热心帮助这篇文章肯定鸡肋很多.....再次表示一下感谢!
后面还有大量引用你图片的地方,呵呵。
To不明真相群众:Kone为本文提供了大量图片和素材,并且在写作基本完成时花大量时间为我审阅,是对本文贡献最大的功臣之一。
评论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呵呵,有分享才有进步。
评论
帮楼主顶了,这样的文章不多。*/-91
为了第2页,顶楼主!
不错的帖子,很有价值!
评论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本文的Part1,请移步本帖顶楼,或者使用传送门:点这里。
Part2已经编辑完成,等到本帖被顶到第三页时发Part3,Part3将主要介绍水管和接头。接下来还有Part4,主要介绍水冷液和电控部分,然后基础篇就完结了,轮到进阶篇。
我不是在骗点击骗顶贴,只是觉得一页上面太多图片把帖子撑得太长不利于浏览,甚至可能导致配置比较低的朋友机器假死,所以每页只发一贴,望各位理解。
水冷头(Water Block):通常简称为冷头,又称吸热头 / 吸热盒,其作用是将部件的热量传递给水冷液,对整个水冷系统的效能影响仅次于冷排排在第二。冷头本身传热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冷头的档次。当然,冷头传热效率的高低与冷头本身的材质、设计、安装等因素有关,也与水流量有一定关系。
冷头的基本工作方式:使用吸热和导热性能良好的铜、铝、银等金属制作底面,让底面直接接触发热部件表面吸收热量,然后再把热量传递给水冷液。

056.jpg (93.16 KB, 下载次数: 52)
配图056
只要是发热较大而且有条件安装冷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水冷,在下图中,水冷高手CWPP为他的系统安装了CPU、内存、主板供电、南北桥和显卡水冷头,这几乎是一台电脑中所有发热较大的部件了。

057.jpg (197.64 KB, 下载次数: 47)
]
配图057
当然,类似硬盘和阵列卡这样的发热部件,也有厂商或者个人制作了冷头,只是使用的人比较少。

058.jpg (70.23 KB, 下载次数: 37)
配图058: AquaComputer的aquadrive X4 ,三光驱位四硬盘冷头,自带一个浮球流量计。

059.jpg (108.75 KB, 下载次数: 44)
配图059: CWPP自制的LSI SAS 8888-ELP阵列卡冷头。
电源冷头?要知道电源内部空间狭小,而且还必须保证外形尺寸的标准,所以电源应该没有冷头,至少我从来没听说过。就我所知,目前唯一的水冷电源出自Koolance,它在一个密封壳体内把主要的电源电路都浸泡在绝缘油中,并有独立的泵推动绝缘油循环流动,然后再通过一个板式热交换器来把绝缘油吸收的热量释放到水冷系统中。这款电源的额定功率被刻意的加大到1700W(220V时)或1000W(经济版本),绝大多数电脑都不太可能用到这么高的功率,这样它工作时总是远低于最高设计负荷,热量就可以大大减少,从而变相的降低了设计难度和对散热系统的压力。

060.jpg (102.96 KB, 下载次数: 45)
配图060: 售价499美金起的Koolance水冷电源,只有极度狂热的水冷玩家才可能考虑它。
按照内部水道的设计特色,我们可以大概的把冷头分为平板式、粗水道式、微水道式和喷射式四类:
平板式是最古老的设计,其底面是完全平整的,水从底面流过并吸收底面传来的热量。平板式冷头加工最简单、水阻最小,但是它和水冷液的接触面积也最小,也难以形成乱流,所以效能相当低下,早已不能满足如今CPU冷头的需要。平板式设计现在已经趋于淘汰,只有少数较低热量部件的冷头,比如南北桥、主板供电部分、内存、硬盘冷头还偶尔使用这种设计。

061.jpg (73.17 KB, 下载次数: 47)
配图061:平板式设计的Swiftech MCW30北桥冷头
粗水道其实就是在平板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凸起或者柱形,以增加冷头与水的接触面积,提升局部流速并带来一定的乱流,从而加强散热能力。粗水道设计的水阻不大,对水泵要求也较低,这有利于降低水冷系统的成本。粗水道设计广泛应用于南北桥、主板供电部分和全覆盖冷头。一些低端CPU冷头也还在使用粗水道设计,不过单纯的粗水道设计已经日渐被CPU冷头所抛弃,逐渐沦为北桥冷头的标准。

062.jpg (142.56 KB, 下载次数: 42)
配图062: EK的5870显卡全覆盖冷头,只在核心的位置做了简单的波浪型水道。
随着粗水道冷头逐渐不能满足愈发热情的硬件,厂商开始把水道做得越来越细小,以增加接触面积和乱流,最终诞生了微水道冷头。微水道式的冷头会在底面上做出很多异常精细的狭长水道或四方小铜柱,使底面与水冷液接触的面积增加到最大,这些特制的水道会迫使水冷液高速通过密集的水道并产生较大的乱流,从而使水冷液能更高效的吸收底面传来的热量。不过,微水道设计的水阻会偏大,对水泵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水冷液保持高度的清洁,不然很容易被堵塞。它被广泛应用在CPU冷头特别是中档的CPU冷头中。

064.jpg (195.45 KB, 下载次数: 33)
配图064: EK Supreme LT冷头的底面,有间隙令人发指的微水道。

065.jpg (52.64 KB, 下载次数: 37)
配图065: AquaComputer(左)和Koolance(右)的GTX480全覆盖冷头,面对GTX480的超高热量,它们都被迫采用了效率更高的微水道设计。
微水道其实是从粗水道发展而来的,从水阻角度说,圆柱型铜柱的水阻应该最小......不过,如果铜柱的直径小到一定程度而且分布非常密集的话,要在保证良品率的前提下的高效的加工出来就相当困难(或者说成本太高)。为了降低加工难度和成本,很多时候厂商会把铜柱加工成四方形,再后来就开始流行加工难度更低加工效率也更高的直线式微水道。

063.jpg (197.35 KB, 下载次数: 44)
配图063 /:左为XSPC上一代的Delta V3冷头底面,Delta V3是775年代最具性价比的冷头之一,由众多微小的四方形铜柱组成微水道,而且铜柱高度不低,如今已经很少有厂商愿意在加工上花这种力气了。右为XSPC现役的RASA冷头底面,加工难度显然降低了不少.....当然,这只是说加工难度,实际上RASA已经是喷射式冷头设计了,其实际效能要好于Delta V3。
喷射式的工作原理是:将水通过狭小的喷嘴快速喷射到不平整的底面上,提升局部流速并且形成很强的乱流,从而使水冷液的吸热效率大为提高。传统的喷射式冷头一般都是三层结构(用于安装接头的上盖层 / 喷嘴导流层 / 底面层),这使得它的工艺比较复杂,成本也较高。传统喷射式冷头的水阻也很大,这使它对水泵的要求也很高,流速太慢的话喷射式冷头的性能甚至还不如粗水道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喷射式冷头的原理注定其水流有方向性,出入水管不能接反,否则性能将会低得可怕。
喷射式冷头其实在好几年前就被发明出来了,水冷名人AKA Cathar最早设计出喷射式结构,他设计并亲手制作的Storm G4是当年性能最出色的CPU冷头,从此喷射式冷头开始盛行。后来的Storm G5纯银版更是许多水冷玩家手中的收藏极品。05年Swiftech收购了他的技术,推出Swiftech Storm作为自己的旗舰产品。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上网搜索一下这些当年的奇闻轶事。

066.jpg (82.74 KB, 下载次数: 48)
配图066: Swiftech Storm及其内部构造
后来喷射式冷头又经过多次改进,比如把传统的多个圆形小管喷嘴变为水阻较小的狭长线形喷嘴;以往底面上小面积的扰流孔洞也改成大面积的微水道设计;经典的三层式结构也被改良简化,不再需要单独的喷嘴导流层,而是以冷头内部一张薄薄的喷嘴导流板来代替,有些厂商还会提供不同的喷嘴导流板供用户自行更换,使产品更具可玩性。发展到今天的喷射式冷头,其实可视为微水道底面与导流喷射装置的结合,目前市场上性能最强的冷头大多是这种结构。

067.jpg (139.51 KB, 下载次数: 46)

068.jpg (143.13 KB, 下载次数: 30)
配图067 / 068: EK的Supreme HF,目前公认性能最强的冷头之一,除出厂时内置一个喷嘴导流板外,还提供了额外的四种喷嘴导流板供玩家折腾,其中甚至还有一个未开孔空白的导流板让你发挥想象力自己加工,第二张图可以看到Supreme HF的底面微水道设计。
因为喷射式冷头的性能优势广受追捧,不少厂商也开始在粗水道和微水道冷头上引入喷射元素。这些混血版冷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都没有真正的喷嘴,只是用上盖简单的把水引入底面中心部位再垂直注入,而不是真正喷射式冷头那种提升局部流速的小喷嘴设计。这样的混血设计虽不能达到真正喷射式的高性能,但是工艺要求会比真正的喷射式冷头要低,成本也随之下降,对水泵的要求也不高,至于性能也有机会比单纯的粗水道和微水道冷头好些。

069.jpg (65.87 KB, 下载次数: 46)
配图069: EnzoTech的Sapphire SCW-REV.A,可以看见它的入水孔虽然在底面中心,但是并没有喷嘴设计。
在水冷系统中,主板和显卡是比较特殊的部件,因为它们的发热部件多而分散,可用来安装冷头的空间也相当狭窄。如果在每个发热部件上都安装冷头,那么走管的难度会很大,也难以美观,更可能导致许多主板槽位被白白占用。

070.jpg (49.09 KB, 下载次数: 44)
配图070: 没有全覆盖冷头的年代,Swiftech使用显卡核心与显存冷头各自独立的方式,为了能把两者并联起来,甚至设计了一种专用的F形分管器(这种分管器直到现在还有得卖),不过即使如此,显卡的供电部分还是照顾不到。

071.jpg (273.6 KB, 下载次数: 46)
配图071: 没有全覆盖冷头的年代,思民的方式也很偷懒,直接用90度弯头和管子把核心和显存冷头串联起来,水阻之大不言而喻,而且也同样无法照顾到显卡供电部分的散热。
为了克服单部件冷头缺点,就有了全覆盖冷头的诞生。全覆盖冷头不但可以用一个冷头照顾到几个发热部件,而且大大减少了所需接头的数量,令走管美观程度大大提高了。

072.jpg (46.45 KB, 下载次数: 37)
配图072: Swiftech的Epsilon GTX295,为单PCB公版 GTX295设计的全覆盖冷头,照顾到了卡上所有发热较大的部件。一般来说显卡全覆盖冷头都会同时在冷头两面提供接口,这样走管就会方便很多,也更容易实现美观。

073.jpg (212.63 KB, 下载次数: 53)
配图073: CWPP自行设计的公版790i主板全覆盖冷头,一个冷头覆盖了南北桥,厚度很薄,不会牺牲任何主板插槽,两组主板供电也用一个L字型冷头同时覆盖,连CPU在内五个发热部件只需三冷头六接口,走管可以很清爽漂亮。
当然,全覆盖冷头也有它明显的缺点,显卡的全覆盖冷头绝大多数时候都只会针对公版设计,非公版显卡的用户无福消受。每张显卡全覆盖冷头只能针对少数几种甚至仅一种公版显卡,想升级显卡很可能就要更换全覆盖冷头。考虑到水冷用户通常不会使用经济型显卡,只有中高端公版显卡才会有厂商愿意设计全覆盖冷头;以最近一两代的显卡而论,就是通常要AMD4850/ 5850或以上,NVIDIA GTX260或以上才会有全覆盖冷头。另外,显卡全覆盖冷头因为面积大,重量至少0.5~0.6Kg,甚至有重达1Kg的,如果是安装在显卡与地面平行的塔式机箱中,可能要对显卡做一些额外加固,防止显卡PCB长时间受力导致变形。
当然,有些显卡全覆盖冷头在设计阶段有考虑对非公版的显卡做一定程度的兼容,比如说下图这种全覆盖冷头的MOS供电部分是可以拆卸的,大多数非公版显卡至少可以拿它当覆盖核心和显存部分的“半覆盖冷头”用。当然,也正因为这种冷头把MOS部分设计为可以拆卸的,水道无法走到MOS部分,冷头主体和MOS部分之间也有接缝要靠硅脂来填补,所以对MOS部分的冷却效果会比不上那种一体化的冷头。

073_A.jpg (55.09 KB, 下载次数: 46)
配图073_A:XSPC的公版GTX460冷头,供电MOS部分(图中黑色那块)可以拆卸,因为非公版显卡一般和公版显卡主要不同就是在供电部分,所以如果你的非公版显卡和公版显卡的核心以及显存部分(包括固定螺孔)是相同的,只是供电部分不同,那么可以拆掉这个冷头的黑色MOS部分,用这个冷头来冷却核心和显存部分,至于供电部分可以使用风冷,或者根据原装MOS散热部分的固定孔位自己做一块合适的,这样至少要比彻底重做一个冷头要来的划算和省力许多。
主板全覆盖冷头的通用性比显卡全覆盖冷头更糟,因为大多数主板都没有公版一说,所以每种主板全覆盖冷头只能通用于特定品牌的几款或一款主板,甚至主板厂商稍微更改设计导致部件位置或高度变化,都可能造成之前针对设计的全覆盖冷头无法继续使用(比如说技嘉X58-UD7 Rev.2和Rev.1的全覆盖冷头就是不能通用的)。一般情况下,厂商只会为那些设计制作规范稳定,而且是玩家常用的高端主板推出全覆盖冷头,比如说对应华硕和EVGA高端主板的全覆盖冷头最多,技嘉、DFI的高端主板也有部分厂商推出对应产品。
以进口冷头和接头计算的话,一个全覆盖冷头和两个接头,通常会比几个单独的冷头加一堆接头要便宜些。而且全覆盖冷头的出入水口位置都经过仔细考虑,大多数时候能避免因为各个冷头距离太近而难以走管的问题,令使用单独冷头时无法实现的走管方式成为可能。当然,全覆盖冷头先天的“专一性”,也使得它无法像单独冷头那样具备较好的通用能力。

073A.jpg (88.83 KB, 下载次数: 45)
配图073A:Koolance的MB-ASP6T7WS主板全覆盖冷头,专门为华硕P6T7 WS SuperComputer主板设计。一个冷头便能覆盖7组发热部件,包括三组供电MOSFET、南北桥芯片、两颗NF200桥接芯片。MB-ASP6T7WS只需要两个管接头即可连入水路,而且接头位置不会与CPU、内存、显卡等部件的冷头发生冲突,算得上覆盖面积最大的主板冷头之一。
全覆盖冷头的小众特性令它产量少,价格也非常昂贵,它一般都是水冷系统中最贵的冷头,全覆盖显卡冷头的价格一般都远超过CPU冷头,全覆盖主板冷头的价格更是堪比高端冷排。不过为了全覆盖冷头的便利性和YY度,众多水冷玩家还是对它趋之若鹜。
为了不阻挡PCI插槽,全覆盖冷头一般都做得比较薄,这使它难以使用喷射式设计,甚至连微水道设计都很罕见。全覆盖冷头通常只在热量较大的部分使用粗水道,其他部分则使用平板式设计。另外,为了照顾到不同部件的高度,全覆盖冷头的金属底面厚度通常都比较大,这令它对热量变化有点迟钝......以上这些先天限制,让全覆盖冷头的性能往往低于那些有精细水道、并且只针对单个热源的单部件冷头。所以,全覆盖冷头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追求极限性能、不太在意美观、希望获得更高通用性和性价比等,都是不选择全覆盖冷头的充分理由。

074.jpg (210.17 KB, 下载次数: 44)

075.jpg (262.99 KB, 下载次数: 51)
配图074 / 075:不使用全覆盖冷头也未尝不可。
以我个人的习惯而言,我会优先选择显卡全覆盖冷头,因为它美观和便利的先天优势无可取代,而且还可以腾出更多的主板插槽,虽然性能稍微弱点但完全可以接受。但我会谨慎的考虑是否选择主板全覆盖冷头,因为主板的余地毕竟比显卡大些,如果在热量不高的南桥放弃水冷,或者可以通过精心规划的走管避免不美观和挡插槽的问题,那么主板全覆盖冷头的最大优势就失去了。事实上,在我自己或者帮助朋友组建的水冷系统中,选择显卡全覆盖冷头的占八成以上,而选择主板全覆盖冷头的只占三成不到。
冷头在生产出来后,其用料和设计一般就无法再改变了,作为用户能影响到冷头性能的主要手段或许就只有硅脂和水流量。硅脂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这里不再讨论,主要说说流量的问题。
一直有人持流量大小与冷头性能无关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至少这对于近两年出品的中高端冷头来说不准确。流量对冷头来说一般都是越大越好,大多数CPU冷头的最佳表现通常是从1.5~2GPM(约合337.5~450LPH)开始,假如达不到这个流量,冷头的性能就不能良好发挥;如果流量低于1.5GPM,大多数冷头的性能会有看得出的削弱,再低至1GPM性能下降就比较明显了,特别是喷射式或者带有喷射式理念的冷头更是如此。
当然,即使流量不足1GPM,只要你的冷排余量足够,大多数冷头依然可以做到比风冷强不少的性能,只是较低的流量可能无法使冷头达到其所设计的最高效能。
不要小看1.5~2GPM这个流量范围,除非你的水冷系统非常简单,只有一两个冷头且没有转角,否则大多数单泵实际上就算开足全速也达不到2GPM(包括号称泵王的D5)。在非常简单的水冷系统中,双DDC 3.2串联才能超过2GPM, 而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水冷系统要比这种“非常简单的水冷系统”水阻大多了。如果你有兴趣知道自己的水冷系统能达到多少实际流量,请参阅后面章节所介绍的电子流量计。
不过,虽说流量对于冷头来说越大越好,但也要考虑到实现高流量的负面作用,比如说,要实现更大的流量,水泵就必须有更快的转速,或者需要多泵串并联才能实现,如此一来,水泵自身的发热量加大也会导致水温升高。不要轻视水泵自己产生的热量,我曾经试过把一个DDC水泵的出入水口用一段管子直接连起来,运转一分钟后就能感到水温上升了,运转十分钟后水已经有点烫手。
更大的流量会让水从冷头中吸取更多的热量,排放到水冷液中的热量将比低流量时有所上升;而水泵为了提供更大的流量也将产生更多的热量,这会导致排放到水冷液中的热量进一步上升......最终到底是冷头吸热能力增强的正面作用取胜,还是水冷液中热量上升导致水冷液升温的负面作用取胜,就要视乎你的水冷系统的具体情况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的冷排有足够的性能余量,那么这点水温的上升可以被简单的消化掉;而如果你的冷排性能余量本来就捉襟见肘,那么这种水温的上升可能导致最终结果变得更糟糕。
Skinnee Labs曾经做过一次针对超频i7的11款CPU水冷头横评,这个横评的结果与我前面所说的我经验基本相符,有兴趣的朋友请到http://www.skinneelabs.com/i7-blocks-2.html(英文)查看,我在这里引用他们的两个曲线图说明问题,先翻译一下他们的测试条件:
第一个曲线图的结果包括了泵的热量,但排除了冷排的散热能力,你可以把这个冷排视为散热能力无限大,从这个曲线图可以看到水流量越高CPU的温度就越低,不过到了高泵速后大多数冷头的温度下降就很有限了:

076.jpg (122.16 KB, 下载次数: 58)
配图076
第二个曲线图在第一个曲线图的基础上加入了冷排的散热能力考量,从这个曲线图可以看到,水泵流速从高泵速变为超高泵速时,所有的CPU温度反而上升了,而高泵速和超高泵速的主要区别,就是超高泵速条件下水泵数量比起高泵速条件下多了两个。所以,这时候应该是在冷排散热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四个泵全速工作的发热造成的水温上升负面作用,压过了流量上升让冷头从CPU吸热加快的正面作用。

077.jpg (142.95 KB, 下载次数: 45)
配图077
这两个曲线图反应了水道密集的CPU冷头对流量变化的反应,而对于水道比较简单的显卡/主板全覆盖冷头、主板Mosfet冷头以及单纯的北桥冷头,我个人的经验是它们同样喜欢大流量。在满载测试中,我那张使用Koolance全覆盖冷头的GTX285,显卡核心温度在2GPM流量时会比1.5 GPM流量时低1.5℃,比1GPM时低4℃!
所以,如果你很在意温度高低,先不要急着换冷排或者冷头,不妨试试看水泵全速运转时的表现。如果确实很在意泵的安静,或许你应该考虑换个泵或者做好隔音措施,又或者使用外置方式,把泵放到你基本听不见的远处。
水箱(Reservoir):水箱在水冷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排出气泡和方便加水。除非你使用带有散热片的立方米级金属水箱,否则水箱的容量与水冷系统的散热能力没什么关系。水箱大的水冷系统在刚开机时温度上升会慢些,但长时间使用后的温度与小水箱的水冷系统其实是一样的。水冷系统的散热绝大部分靠冷排和风扇,而不是靠水箱。网上经常看见推荐大水箱(其实也就大几百毫升)的帖子,这其实是不少水冷菜鸟的常犯的错误。
当然,如果你使用小体积的被动散热水箱,并且放置在风道良好的地方,或许有机会令空载时的温度略微下降一丁点,不过在满载时......这种水箱的安慰成分居多。现在的水冷系统越来越少使用被动散热水箱,正是因为它那种以体积换性能的方式效率太低。不过,借鉴传统被动散热水箱外观元素追求个性化外观的倒是不少。

078.jpg (95.74 KB, 下载次数: 53)
配图078: AquaComputer的纯铜版和镀镍版小水箱。
下图是一只典型的管式水箱,它有四个不同方向的接口可供灵活选择,我选择最左边和最下面的两个接口画图作示范,蓝色箭头表明了水流的方向,而红色箭头则表明了排泡的方向。水箱排泡的原理很简单,水中的气泡比较轻所以会上浮,这样循环一段时间后水路中的空气就会被陆续排出。当然,水箱只能排出那些已经混入水冷液中的气泡,对诸如冷排死角和水管高处积存的气泡无能为力。水泵的流速对排泡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如果你的排泡遇到困难,我个人的经验是一开始先让水泵全速运转并且轻微摇晃冷排和水管,先排出较大的气泡,然后再降低泵速让水冷液中细微的气泡可以有时间通过水箱逸出。

079.jpg (80.73 KB, 下载次数: 43)
配图079: EK Multioption RES X2 水箱
在水冷系统的规划中,水箱的出水口应当要高于水泵的吸水口,至少水箱在加水后的水平面要高于泵的吸水口,避免让水泵浪费动力来吸水。另外,水冷用的水泵一般都是离心泵设计,水必须填满泵腔才能让泵正常出水,通常厂商也都会在说明书中要求你这样做,水箱出水口高于水泵则可以在水箱加水时自然的注满泵腔,省去了不少折腾。
如果你要较真的话,好吧......水冷系统其实可以不需要单独的水箱,但我依然建议初学者使用水箱,为什么?请看下面三种不用水箱做法的优劣:
第一种不用独立水箱的方法是T-Line,它其实是在靠近泵入水口处安装一个T型三通,然后向上延伸出一条水管,加水和排泡都通过这条水管进行。如果你仔细看三通和那根水管,再对比上图的的管式水箱,或许你可以发现所谓的T-Line其实和水箱结构相似,就是直径小很多而已。T-Line的好处是省去了水箱的体积和成本,柔软的水管可以灵活的放置,占用空间很少。缺点主要就是排泡很慢,第一次加水的时候快慢不容易把握好,总之,这基本上是老鸟们的玩法。

080.jpg (243.48 KB, 下载次数: 40)
配图080: 上图中泵左侧黑色T型三通所连接的管子就是T-Line,顶部有一个金黄色的水堵。
第二种不用独立水箱的方法是有些冷排自带了水箱,其实就是在冷排的联通室多开一个水口。虽然这好像有点耍赖,但确实提高了这些冷排的性价比,不但能节约空间,还可以减少接头的开销。不过,如果你想要用冷排自带的水箱,那么这个冷排必须要垂直于地面安装,并且把联通室那头的接口朝上。这种冷排自带水箱一般都会把加水口放在冷排的一侧,所以请务必注意冷排水流方向,确保加水口下面的水流方向是朝下的,而且务必在关泵之后才能加水!不然你就等着洗脸吧..... 另外,冷排自带的水箱容积都很小,所以加水时要小心注入避免水溢出来。

081.jpg (148.75 KB, 下载次数: 43)
配图081: Magicool推出的Elegant系列透明冷排,120/240/360型号都有附带水箱,另外还Swiftech也有几款型号以Res结尾的冷排也有附带水箱(不透明)。
还有一点很要命,除了上图这种透明的冷排,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冷排都是不透明的,也就是你不拧开加水口的话看不见水面高低......作为变通的方法,你可以利用加水口的螺纹装一个接头,然后好像T-Line那样伸出一截透明管子,把水加到管子里刚好能看见就行。讨厌的是,一般的冷排加水口为了方便加水,螺孔都比标准的G 1/4螺孔大,所以你可能还要去弄个转接头....而这么折腾下来,估计也和弄个单独的水箱没什么两样了。
注意:有些冷排顶部会有个很小的水堵,这种设计是用来手动排出冷排内空气用的,因为直径太小,这种冷排一般不能用来兼做水箱。

082.jpg (80.24 KB, 下载次数: 39)
配图082: Phobya Xtreme 200冷排顶部的排气口。
第三种不用水箱的方式是那些整体发售的套装成品,在出厂时已经加注好水冷液并且完成排泡,正常情况下两三年内不需要再加水。这类产品大多是只针对单个部件的,一般只针对CPU或者显卡(比如大家熟悉的海盗船H50),也有直接集成在成品主机里面的(比如后期的水冷版苹果PowerMac G5和戴尔XPS 730 H2O)。这些产品基本不需维护,用户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使用水冷,虽然性能还过得去(比大多数风冷强,效能上可以逼近或者打平高端风冷散热器),但远无法和中高端水冷系统媲美,而且完全不能扩充升级,对于DIY来说相当缺乏成就感,所以水冷玩家对这类产品向来比较冷淡。

083.jpg (104.31 KB, 下载次数: 36)
配图083: Corsair H50,水泵与冷头集成在一起,出厂时已经加注好水冷液并且完成排泡。
不过,这类套装产品至少继承了水冷系统部件分散的特性,可以让那些CPU部分无法安装高塔风冷散热器、但是机箱上有12cm风扇开孔的机器享受到不错的散热效果。
水箱最常用的材质依次是压克力、POM、铝、不锈钢、铜。其中压克力和POM材质的水箱占了绝大多数。如果按照设计和安装的方式来划分,水箱大致可以划分为管式、光驱位、非标准三类。
管式水箱历史最悠久,优点是排泡和加水都很方便,加工简单,可以通过控制管长度来方便的实现不同容量,通过转接环可以把几个短水箱接驳成长水箱,另外进出水口的布局也很灵活。管式水箱的缺点是:为了加水方便,通常只能垂直于地面安装,需要用专门的扣具才能固定在机身上。另外,因为管式水箱内部是圆柱形,水流在其中旋转的阻力较低,因此高度不大的管式水箱在流速高的时候容易产生漩涡,当漩涡激烈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导致泵吸入气泡,而且激烈的漩涡本身也可能发出一定的水流声。

084.jpg (77.65 KB, 下载次数: 38)
配图084
管式水箱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针对它在流速大时容易产生漩涡的缺点,EK等厂商特别在水箱中设计了扰流片,破坏漩涡产生的条件以大大减弱或消除漩涡。针对它安装不便的缺点,EK推出了可以把管式水箱直接安装在泵盖上的专用转接环(EK-Multioption LINK),Danger Den还有可以利用12cm风扇位安装的管式水箱支架。

085.jpg (50.81 KB, 下载次数: 35)
配图085: EK的ANTI Cyclon扰流片,可以基本消除管式水箱的漩涡。

086.jpg (84.36 KB, 下载次数: 43)
配图086: 通过水泵上盖和水箱的匹配座(EK-Multioption LINK ),EK的部分改装泵盖可以把水箱直接安装在泵盖上,非常灵活。

087.jpg (82.74 KB, 下载次数: 47)
配图087: Danger Den的DD-RAD管式水箱,特别设计的支架可以让它安装在12cm风扇位上。
顾名思义,光驱位水箱可以安装在机箱光驱位,这种设计解决了管式水箱安装不便的问题,而且能与机箱外观协调,平整的表面设计让光驱位水箱便于安装LED灯孔等辅助部件,观察水位也变得更为容易。但光驱位水箱也有明显的缺点:使用它意味着你的水路一定要走到光驱位,对于某些机箱来说可能会显得累赘和不够美观。如果是高度较小的单光驱位水箱,在流量大时形成的水面波动容易使吸水口露出水面导致吸空,令水路中混入更多的气泡,所以要选择那些有防吸空装置的设计。光驱位水箱的加水口通常设计在顶部,在装入光驱位后要重新加水非常不便,所以如果选用光驱位水箱,水管最好留长几公分,以便能把水箱稍微挪出光驱位露出加水口。

088.jpg (95.95 KB, 下载次数: 46)
配图088: XSPC的单光驱位水箱,有防吸空设计,标配有银和黑两种铝拉丝面板和蓝色LED灯。
有些光驱位水箱除了提供顶部加水口外,也可以通过拆卸面板来加水,只要把机箱转90度时光驱位水箱的面板朝上,就可以拆卸水箱面板来加水,虽然这样的方式不太方便,但也算多了一种可以加水的途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用,比如内部空间狭窄,只能装一个光驱位水箱而且不便拆卸的小机箱。

089.jpg (64.38 KB, 下载次数: 49)
配图089: AquaComputer的aquabox professional 5单光驱位水箱。
非标准类的水箱既长得不像管式,也无法安装在光驱位中,所以它们的出路除了针对性的定制之外,基本上就只有做得小巧精致,这样可以在机箱里见缝插针的安装。

091.jpg (172.58 KB, 下载次数: 42)

090a.jpg (42.78 KB, 下载次数: 42)

090.jpg (123.75 KB, 下载次数: 29)
配图090 / 091:Swiftech MCRES Micro Revision 2,从它和接头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它有多小巧,这么小的水箱甚至可以直接用双面胶贴在机身上。此水箱的最新版本提供了四个接口,方便加设放水口或者在水箱中安装测温探头。
除了以上三种单纯的水箱外,泵箱结合也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形式,所谓泵箱结合就是把水泵改装上盖与水箱做在一起。这样不但令泵的性能提升,整体的体积更加紧凑,还可以节省一对接头,同时价格也比较经济。前面介绍的那种可装在泵盖上的EK管式水箱就是其中的一种,不过大多数泵箱结合的方式是不可拆分的。
泵箱结合不但可以做非标准外形,也可以做成管式和光驱位,下面是几个我个人觉得比较出色的例子:

092.jpg (85.95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092: XSPC的DDC泵箱(左)和D5泵箱(右),将水泵的改装上盖与水箱做成一体,性能强劲而且价格经济,是我个人偏爱的选择之一。

093.jpg (71.18 KB, 下载次数: 19)
配图093: Koolance的COV-RP450改装D5上盖可以和Koolance自家的管式水箱合体或者分拆

094.jpg (72.57 KB, 下载次数: 34)
配图094: XSPC的双光驱位双DDC泵箱(左)可以组成双水路,而双光驱位D5泵箱(右)则是个不错的D5泵光驱位泵箱。

095.jpg (125.98 KB, 下载次数: 35)
配图095: PrimoChill的杰作Typhoon III D5泵箱,通过改良D5泵腔创造了首个单泵双水路设计!双水路时能实现比其他D5改装上盖更强劲的性能。Typhoon III刚推出时甚至没有脸(面板),但还是受到发烧友的热烈追捧,PrimoChill后来才为它推出了铝制的专用面板。对Typhoon III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个评测:http://skinneelabs.com/primochill-typhooniii.html (英文),可惜它在国内很难找到。
只要你不是使用巨型被动散热水箱,就可以认为水箱是水冷系统中对性能最没影响力的部件之一,所以更多的应该考虑美观和安装、维护方便的因素,甚至可以DIY最合适自己的水箱,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吧!
看个新鲜:下图是AquaComputer推出的一款水箱适配器,最特别的地方是,它上面有对应水冷液瓶口的螺纹,因此它可以直接使用水冷液的瓶子或者任何瓶口螺纹相同的瓶子作为水箱,而且还带有LED照明。

096.jpg (53.09 KB, 下载次数: 31)
配图096
未完待续......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本文的Part1,请移步本帖顶楼,或者使用传送门:点这里。
如果你有兴趣继续看本文的Part3,请移步本帖67楼,或者使用传送门:点这里。
评论
超强学习帖啊,值得没接触过水冷的菜鸟学习*/-70
评论
楼主加油 期待更新
楼主的帖子给了我认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认真学习就能考上研
考上研就能找到好工作
找到好工作米就多了
米多了做什么呀?
上水冷呗!到时候要上水冷的时候还要把这贴翻出来学习一次!
评论
强力帖!!!!~
评论
超强贴必须顶……
评论
暂时发完part2,编辑了一些不太美观的地方,看来今晚是顶不到第三页了,明天再继续吧,各位晚安,呵呵。
评论
LZ为想偿水的淫民们提供了福音。。。
评论
感谢帮顶,呵呵。
其实正如我在一楼那里写的:
这是真心话.......有兴趣有摸不着门道下不了决心的时候是最痛苦的,很多朋友可能就此放弃了,非常可惜.....
评论
看完第2部分了,继续来顶一下,等待第3部分
评论
我来到这论坛我也中毒了,本来打算花个1000块先上个低水玩下的,但买着买着散件现在一算不过3000还真买不成一套..............*/-92.这下比我主机都贵了。。。不过我见值得,主要是我也学到好多东西。*/-93
评论
相比你所做这些差太多了,你光整理这些资料都要花不少精力,这不只是Ctrl+C跟Ctrl+V,
里面有些数据一般人要查都未必能查到,希望这篇东西能改变不少人对水冷看法。
评论
我操,这个威武……lz强大啊……
评论
看完没理由不顶虽然自己不打算上水 长见识了
评论
讲的太详细啦。好文必须得顶
评论
很好系统教材学习了
评论
强贴留名
评论
午饭前就第三页了……
评论
配图087: Danger Den的DD-RAD管式水箱,特别设计的执教可以让它安装在12cm风扇位上。
“执教”应该是“直接”吧
PS:感谢好文,期待后续
评论
+1,整理是必须有前提的,不懂的人是整理不好的。*/-91还有,我不希望这篇文章改变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偶现在很穷,不敢想水冷。——(改变后)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上水冷*/-41kone大大的坏啊!
评论
虔诚膜拜心中的神贴,,,广州朋友V5。。。。。
评论
回复 gumsulin 的帖子
你已经开始挣扎了,这是纠结的开头。。随着你在MOD区的时间日益增多,你会发现原来水冷就在眼前。
评论
水冷就是一大毒物……
评论
这个必须顶
评论
这个绝对是好东西啊.必须得顶.
评论
好文章!!!
建议置顶~
评论
座等第三篇
评论
回复 nicols 的帖子
*/-91你也是坏蛋...
评论
强帖,扫盲教科书。你应该出本书,肯定很畅销
评论
为了第3篇还是要再来顶一下的,好水冷是花钱呀,大大可以开始第3页了第三页
评论
弱弱问下,塑料材质为什么要用POM
选PMMA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不用PC、PP、ABS之类而选POM呢?
评论
虽然玩水冷时间不短了,但看了楼主的帖子仍然受益匪浅。
楼主辛苦,这帖子工作量很大。
评论
拜读拜读*/-24
评论
辛苦了,膜拜中
评论
十分的非常的相当的极度的想看第三篇!!
评论
Part3已经编辑完成,等到本帖被顶到第四页时发Part4,Part4主要介绍水冷液和电控部分,然后基础篇就完结了,轮到进阶篇。
我不是在骗点击骗顶贴,只是觉得一页上面太多图片把帖子撑得太长不利于浏览,甚至可能导致配置比较低的朋友机器假死,所以每页只发一贴,望各位理解。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本文的Part1和Part2,请移步本帖顶楼,或者使用传送门:Part1点这里。 Part2点这里。
水管(Tubing)与接头(Fitting):如果你以为水管和接头并不重要,那你错了,它们乍看起来虽然不怎么起眼,但水管和接头的选择不但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冷系统的安全性和YY度,还会对水冷系统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日后的维护是否方便更是密不可分。
水管主要的作用就是输送水冷液构成回路,也是水冷系统YY度的重要表现。对于水冷系统,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水管的材质和管径问题。
水冷管使用的材质众多,常见的有PU、PVC、PE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目前水冷系统中最多的是PVC管,其次是在PVC材质基础上改造的复合材料管,坚韧的PU管在快插类接头中也应用广泛。网上一直有流传PVC管不好的观点,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家用的硬水管来说,PVC确实不算一种好材料,但在水冷系统中,其实不必对PVC软管有什么偏见。因为说到上色效果(特别是UV效果)、透明度和抗老化能力,如今的PVC管已非昔日阿蒙。至于复合材料管,就比较良莠不齐了,因为厂商不会公布具体配方,其中既有广受好评的高价产品(比如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的实验用管Tygon R3603),也有街边三块钱一米的浑浊货色,所以只能从使用经验来进行判断。

097.jpg (123.38 KB, 下载次数: 19)
配图097: 丰富多彩的PVC管
水冷系统中所用的水管有很多种管径,初学者经常忽视的一点就是看水管只看内径不看外径,这样很容易在接头选择时遇到问题。请看下图,蓝色的圆环代表水管的截面:

098.jpg (50.37 KB, 下载次数: 26)
配图098
水冷管的内径会影响它的水阻,通常内径越大水阻就越低,内径大的水冷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流量(提升程度比较小)。水冷管的壁厚也很重要,通常壁厚越大的管子防折性能越好,也就是管子能在不折的前提下弯成更小的圆弧,这对安装时的走管很有利。相比厚壁管,薄壁管就很难在不折的前提下弯出较小的圆弧。

099.jpg (137.98 KB, 下载次数: 31)
配图099: 薄壁管在弯曲弧度大的时候容易折管,这将严重影响水流量,折管还可能导致水路中的水压大幅上升,造成接头或者密封圈等地方漏水!折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水冷系统的大忌!

100.jpg (191.57 KB, 下载次数: 29)
配图100: 厚壁管可以在不折的前提下弯出相当大的弧度,短距离跨接时非常有用,看过此图真正来源的朋友请注意,本图仅作举例用途,具体是怎样实现的大家心里有数,呵呵。

101.jpg (191.21 KB, 下载次数: 28)
配图101: 当然,你也可以用接头的灵活组合来实现短距离跨接,而且效果更YY,只不过接头的成本可能会非常之高,尺寸不对时还要专门定制。
如果你因为某些原因不想或不能选择厚壁管,而且又必须让水管弯曲得很厉害,那么你也可以用管内弹簧或者管外弹簧来增强抗折能力。管内弹簧是用防锈钢丝制成的,可以支撑住水管内壁从而大大增强水管的防折能力,不过它也令水管内壁不再光滑,从而带来一定的水阻。而且管内弹簧必须事先安装在水管中,装拆都比较麻烦,还会让排泡变得缓慢,在我个人看来是不得已才会考虑的选择。

102.jpg (76.87 KB, 下载次数: 27)
配图102: 管内钢丝弹簧
管外弹簧一般用摩擦力和弹性都很好的PVC材料制作,又或者是钢丝弹簧外包上防滑橡胶表层制成,它可以紧密的缠在水管外面迫使水管保持圆形(水管折的时候会变扁,而管外弹簧紧密缠绕在水管外面,可以阻碍水管变扁从而减低折管的可能)。管外弹簧缠得越紧密防折作用就越好,虽然它的抗折能力不如管内弹簧,但它不会增加水阻,随时都可以安装不必事先布设,装拆都很容易。同时管外弹簧大多都做成彩色或者UV色,还可以对水冷系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103.jpg (84.54 KB, 下载次数: 27)
配图103: UV橙的管外弹簧及其UV效果
另外还有把弹簧钢丝或者防折网做在水冷管管壁中的特殊防折管,不过这类管子的壁厚一般都较大,外径大多不标准,大部分还是不透明的,市场上不易买到水冷适用的规格,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当贴着机箱内壁走管且这部分机箱不需经常拆卸的时候,喜欢整齐的朋友可以考虑用下面这种装修中常用的方法来防折:

104.jpg (45.81 KB, 下载次数: 26)
配图104
除了壁厚的原因,材料优劣和制作工艺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冷管的表现,如果不看内外径和壁厚等规格,那么防折性能和透明度(对于透明管而言)往往就是决定水冷管档次的关键因素。判断一种陌生水管的好坏,最简单的就是看它在不折的前提下能弯到多小的半径,还有要注意管身的透明度,特别是内壁的光洁度,比较好的透明管通常有一种淡淡的银色光泽。

105.jpg (75.3 KB, 下载次数: 22)

106.jpg (94.84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105 / 106
接头也是要讲究水管的内外径的原因,水冷系统中通常有三类接头:宝塔(Barb Fitting)、快拧(Compression Fitting)和快插接头(Quick Connect Fitting)。宝塔接头依靠顶部比水管内径略大的凸肩部分来和水管内壁实现紧密接触,从而防止漏水,所以它只要求与水管的内径相匹配。当然如果还需要在此宝塔上加管箍防止水管松脱的话,也会对水管的外径也会有一定要求。不过,因为市场上有很多可以灵活调整大小的管箍,所以宝塔接头对水管外径的要求其实并不那么严格:

107.jpg (251.25 KB, 下载次数: 25)
配图107:常见的两种宝塔,注意它们凸肩部位的不同,宝塔接头至少要有一圈完整的凸肩才能实现防漏。

108.jpg (144.13 KB, 下载次数: 27)
配图108:加上可调管箍的宝塔,这种可拧螺丝的管箍是最牢固的管箍,街边五金店大把有售,价格非常低廉。

110.jpg (92.98 KB, 下载次数: 17)

109.jpg (134.8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09 / 110: 另外两种常用的管箍,它们也有一定调整余量,但是余量没有上面那种可拧螺丝管箍来得大。
如果宝塔接头和水管内径配合紧密,一般情况下不会漏水。但是不上管箍的话,水路中出现较高压力时可能撑大水管内径,导致宝塔凸肩和水管内壁无法保持紧密接触,进而引起漏水。所以我个人建议宝塔接头最好要上管箍,在常见的各种管箍中,又以那种可以拧螺丝锁紧的高强度管箍最为保险(可惜通常也最为难看)。
宝塔接头大致上有两种设计:一种是凸肩只位于接头前方并且明显凸起(这类宝塔一般只有一两圈凸肩)。这种宝塔在选择管箍时,还要注意管箍的宽度应当介于宝塔凸肩和底座之间,管箍不应该直接压在宝塔凸肩上,也不能压在接头底部的外圈上,否则可能导致管箍不能起到紧固作用而容易漏水。另外一种宝塔接头凸肩部分几乎遍布整个接头,凸肩并不会明显凸起。这种宝塔只要管箍不压在第一圈凸肩上,后面的凸肩都可以压。请注意下图中蓝色箭头范围:

110A.jpg (71.55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10A:常见两种宝塔的管箍范围。
快拧接头相当于自带管箍的宝塔接头,它与水管内壁接触的部分其实就是一个较短的宝塔,不过快拧接头还有一个类似管箍的外圈,这个外圈可以通过螺纹上紧,从而压迫水管外壁使之不能移动,也令水管内壁更紧密的贴在宝塔上,这种设计可以令快拧接头能承受更高的压力而不松脱漏水。不过,快拧接头的外圈是不可调整大小的,因此快拧不但要求对应水管的内径,也同样要求对应水管的外径。

111.jpg (111.16 KB, 下载次数: 23)

111b.jpg (58.86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11: 快拧接头依靠外圈来压紧宝塔上的水管。
快插接头在气动设备上很常见,水冷上用的快插一般都是从卡套式气动快插改进而来,小部分有密封圈,大部分则要依靠生料带来防漏。这种快插对水冷管的外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管子的内径反而没有严格的要求。快插接头是靠卡套锁紧管子的,所以要求管子有适当的硬度,太软的管子很可能会松脱,所以大多配合比较坚韧的PU管使用。现在这类接头在水冷系统中已经很少使用了,基本上只剩AquaComputer一家还有提供这类的接头。此类接头大多使用外径10mm的PU管。

112.jpg (159.5 KB, 下载次数: 19)

112b.jpg (145.67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12 / 113:需要配合生料带来防漏的无密封圈快插。

113.jpg (91.06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13A:AquaComputer带密封圈的快插
水冷管的常见内径有8种,常见外径则有9种,公制英制都有,内外径的组合可谓种类繁多。对我等习惯了公制的人来说,很不幸......水冷管实际上是以英制为主的,为了方便理解,下面我们会把英制和公制单位一起使用来进行介绍。请注意,水冷用的接头大多数是对应英制管径设计的,遇到有英制管径标注的条目请特别留意!另外,先记住1英寸=8分,你在下面很多地方都会用得着。
内径6mm,外径8mm:也称外八内六,这是一种在气动设备上常用的管径,在水冷中算是最细的管子了。目前水冷中仍有一些欧洲厂商和国产厂商配合快插接头使用,不过因为内径太小水阻较大,已经逐渐趋于淘汰。

114.jpg (44.68 KB, 下载次数: 15)
配图114: 德国水冷厂商AquaComputer目前仍有使用外八内六管径的Plug & Cool系列快插接头。
内径1 / 4英寸(约合6.35mm),外径3 / 8英寸(约合9.53mm):这种水管也称为两分管(1 / 4英寸=2 / 8英寸),是英制管径中最细的一种,早年的水冷系统使用较多,现在已经基本淘汰,如今只剩某些空间特别狭窄的场合还在使用。

115.jpg (101.36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15: 单根水冷内存是目前少数还在使用两分管的产品之一,内存的厚度限制使它只能使用最细的两分管。
内径8mm,外径10mm:也被称为外十内八,这是一种气动设备常用的管径,只要管子本身材质比较坚韧,凭借气动设备的快插接头也可以用于水冷,因此有一些经济型DIY产品使用它,这种管子没有对应的英制管径,在国内也很容易买到,但是对应的好接头比较少(2010年11月16日更新:淘宝某店铺已有售针对这种管子,而且做工还不错的快拧接头和宝塔接头)。我不建议初学者选用这种管径,但如果你手上已经有了不少这样的管子又想要用于水冷,可以把这种管子的一头在烫水中浸泡一下,然后强行装上3/8内径接头,不过日后想要拆的话硬拔是不行的,需要些技巧才能拆下。
内径8mm,外径11mm:许多东远水冷套装使用的管径,基本上你只能用东远自己的接头,或者少数规格接近的兼容接头。
内径8mm,外径12mm:参见外十内八。
内径3 / 8英寸(约合9.53mm),外径1 / 2英寸(约合12.7mm):这种规格也被称为三分薄管(3 / 8英寸,壁厚仅1.6mm),它虽然是薄壁,但因为总体管径较小,所以抗折性能还不错,是水冷中使用最广泛的规格之一。它同时也是能从机箱的PCI挡板中穿过的最大外径水冷管,接头选择极其丰富。
内径3 / 8英寸(约合9.53mm),外径5 / 8英寸(约合15.88mm):这种水管也被称为三分厚管(3 / 8英寸,壁厚为3.17mm),三分厚管有比三分薄管更好的抗折能力,因此也是水冷中广泛应用的规格之一。它与三分薄管可通用宝塔接头,不过快拧接头的选择要比三分薄管少很多。
内径10mm,外径12mm或者13mm:这种管子和三分薄管很接近,一般可以通用三分薄管的快拧接头,用在大多数为三分管设计的宝塔上可能有点松,必须加管箍。
内径7 / 16英寸(约合11.11mm),外径5 / 8英寸(约合15.88mm):这是国外近年流行起来的规格,介乎传统的三分管和四分管之间,可以直接使用四分薄管的宝塔接头,少数厂商也有推出专为这种水管设计的快拧。这种管子也可以直接使用大多数四分薄管的快拧接头,不过拧紧时要花点力气,有点勉强。这种管子壁厚和下面介绍的四分薄管类似,所以抗折性能也一样不怎么好。
内径7 / 16英寸(约合11.11mm),外径11 / 16英寸(约合17.46mm):这种规格是国外近年流行起来的,介乎传统的三分管和四分管之间,可以直接使用四分管的宝塔接头,因为内径比四分管小所以结合很紧密,甚至都可以不用加管箍,但不能直接使用四分管的各种快拧接头。
内径1 / 2英寸(约合12.7mm),外径5 / 8英寸(约合15.88mm):这种水管也被称为四分薄管(4 / 8英寸内径,壁厚仅1.6mm),在四分管中外径最小,但也因为壁厚较薄防折性能不好,不适合用在需要大幅度弯曲的地方,几乎所有水冷厂商都有对应四分薄管的宝塔和快拧接头。
内径1 / 2英寸(约合12.7mm),外径3 / 4英寸(约合19.05mm):这种水管也被称为四分厚管(4 / 8英寸内径,壁厚为3.18 mm),因为内径大水阻小,而且壁厚不易折,故在中高端水冷系统中广泛应用,几乎所有水冷厂商都有对应四分厚管的宝塔和快拧接头。
更大的水管比如内径5 / 8英寸的五分管也有些发烧友用,但这里是入门教程,所以就不再介绍了。
虽然水冷管的内径越大水阻越小,但也要考虑到水泵的能力,对初学者而言,单个DDC3.1或者DP-400 / 600水泵不建议使用大于三分管的内径,因为它们不那么强劲的流量一旦碰上内径较大的管子,可能会连水管高处气泡都难以排出。一般只有双DDC 3.1串联、单DDC 3.2 / 3.25、DP-1200、D5等流量较高的水泵才适合使用四分管。
水冷管的老化只是个时间问题,特别是在日光直射、UV灯管照射或者高水温环境中老化得更快。水冷管在老化之后会变硬、弹性减弱、容易开裂,这可能会让它与接头间的密封出现问题,进而导致漏水。特别是水冷管与接头接触的部分,因为长期被接头的凸肩撑开,被管箍或者快拧外圈压紧,一段时间后可能弹性下降导致密封不良。另外透明的水冷管老化后透明度也会降低(通常表现为发黄和浑浊),美观程度就大大下降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定期的更换水冷管,通常的更换周期为一年,如果是经历频繁装拆的水管,最好将已经明显变形变硬的接头段剪去然后再继续使用。

116.jpg (114.91 KB, 下载次数: 19)
配图116: 接头位置已经变形的旧水管,透明度也差了很多。
剪断水管时,要使用大而锋利的剪刀(裁缝用或者菜市场杀鸡用那种就很好),算好长度后稍微把水管捏扁,然后快速果断的一刀拦腰剪断,这样的切口最平整光滑,切口也基本与管身垂直,剪切不良的水管不但切口难看,而且容易导致漏水或者开裂。另外,市场上还有专门的切管器卖,对自己手艺没信心的朋友可以买一把试试看。

117.jpg (58.65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117: 切管器(左)切出的平整接口与剪刀(右)剪出的接口
友情提醒:买切管器的话不用买高价的,也不要买那种重型棘轮的,买一把类似剪刀那样X型的轻便切管器就行(一般20块左右一把)。棘轮式的切管器虽然外形看起来比较威猛,但它的棘轮设计会造成刀片一点一点的断续下压而不能一次性连续下压,这在剪切硬塑管时很省力,但对剪切水冷用软管而言,棘轮式切管器刀片断续下压的工作方式,造成它的剪切面反而不如刀片一次连续下压的轻便切管器来得光滑平整。

117A.jpg (80.78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17A:市场上常见的两种切管器,建议买上图中左边那种轻便型的。
水冷管一般按长度计算价格,常用单位是米或者英尺。每米价格视档次从几块钱到百来块都有,安装在机箱内部的水冷系统,管子长度一般不会超过2米,不过购买水管的时候最好多买一些,长了可以剪短,短了基本上就没用了......暂时不用的水管应该甩干内部的水,然后卷起来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卷的时候不要卷太紧,更切忌出现折管。
水管接头:水管接头无非就是宝塔、快拧和快插三种形式,前面已经简单介绍了,不过,在这三种基本形式下,水管接头还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需要注意。
首先要说明的就是水管接头的螺纹,基本上所有水管接头都使用螺纹来固定,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公制的人来说,很不幸:大部分管接头的螺纹都不是公制......管接头的螺纹制式有:
BSPP(British Standard Pipe Parallel,英制圆柱管螺纹,有时也简称BSP):这是在水冷部件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它不是密封螺纹,需要配合密封圈来实现密封,因此绝大部分水管接头底部都有密封圈,螺纹在这些接头中只是作为压紧密封圈的手段。水冷接头中最常用是G 1 / 4螺纹(也称1 / 4” BSPP),俗称两分牙(2 / 8英寸);有时也会在一些老款产品或者成品套装上看见G 1 / 8螺纹(也称1 / 8” BSPP),俗称一分牙(1 / 8英寸)。如今玩水的朋友们是幸福的,早年很多厂商的产品螺纹规格都不一样,不兼容问题时有发生,但现在已经基本统一为G 1 / 4了。

118.jpg (87.87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18
BSPT(全称是British Standard Taper Pipe Thread,英制圆锥管螺纹):这种螺纹在水冷中应用比较少,它是一种密封螺纹,需要配合聚四氟乙烯带(俗称生料带)或者螺纹胶(厌氧胶)来密封,不需要使用密封圈。

119.jpg (65.89 KB, 下载次数: 22)
配图119:PrimoChill的尼龙材质BSPT螺纹接头,没有密封圈,必须要配合生料带才能防漏
NPT(全称是National Pipe Thread,美制螺纹标准):在水冷中使用很少,需要配合聚四氟乙烯带(俗称生料带)或者螺纹胶(厌氧胶)来密封,而且因为螺牙比较深,通常只适合用于金属等硬质上盖,强度不够的压克力等材料一不小心就容易崩牙滑牙,NPT是60度管螺纹,与BSPP和BSPT的55度管螺纹有很大区别,一般无法通用。

120.jpg (31.99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20:PrimoChill的尼龙材质NPT螺纹接头,没有密封圈,必须要配合生料带才能防漏
M(公制螺纹,我们熟悉的标准):在水冷系统中常用来做接头以外的固定螺丝,极少使用在水管接头上。
有兴趣对以上螺纹规格了解更多的朋友请参考以下这个链接,有常用压力单位换算表及英美公制螺纹对照表:
http://pioneer-gauges.diytrade.com/sdp/139740/2/cp-1004276.html
相比依靠密封圈防漏的接头,那些需要包生料带来防漏的接头漏水的机会要大许多,除非迫不得已,我不推荐初学者选择没有密封圈的接头。在购买接头的时候,也要留意选择G 1 / 4(两分牙)螺纹的接头,并最好使用三分或者四分的标准管径,这样在日后升级时可以少死很多脑细胞。
因为主要依靠密封圈来防漏,水冷接头通常并不需要死命的上紧,只需要适当的压紧密封圈即可,暴力拧紧很可能会造成冷头上盖破裂或者滑牙。很多厂商的管接头根本不提供类似螺母的六角形,只提供手拧防滑纹。对一个发育正常的成年男子来说,只要用手把管接头拧到你力所能及的最紧程度就行,通常无需用到工具,要注重的反而是上接头前仔细检查密封圈是否脱落或者破损。当然,有些曾经有尿床经历的水冷玩家(比如我),依然习惯用工具把接头上得更紧一些,认为小心无大错,这也很正常,所以在买二手接头时常常会看到防滑螺纹或者六角形处有工具造成的可见磨损。

121.jpg (190.2 KB, 下载次数: 25)
配图121:Koolance的接头大都只有手拧防滑纹没有六角外形,密封圈大都使用醒目的鲜红色,以便用户检查密封圈是否脱落。
设计良好的接头应该有适当深度的密封圈限位槽,因为如果没有密封圈限位槽或者槽深度太浅,接头被上紧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柔软的密封圈受力变形而偏离应有的位置(通常是部分密封圈被挤出来),这很可能导致接头漏水。特别是在使用国产接头的时候要注意,因为它们大多没有密封圈限位槽或者槽的深度太浅。我没有贬低国货的意思,只是提醒你在上紧这种接头时要特别注意,仔细观察这些接头的密封圈有没有被挤出来。

122.jpg (125.07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122:注意看螺纹根部的黑色密封圈及容纳这个密封圈的凹槽。
接头也是水冷系统水阻的一部分,因此接头本身应该尽量减低水阻。而要获得低水阻,接头除了内壁要光滑之外,内径也很重要。使用四分管的接头,最小处的内径应该达到9.5~10mm,使用三分管的接头也应该达到8.2~9.2mm,低于这个内径太多的话,我建议你慎重考虑(想想著名的某品牌小菊花型接头)。当然,我们都知道在电脑水冷系统这么点儿的流量下,这一点点内径区别其实不会对效能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这是个关乎YY度和心理舒适度的问题,呵呵~~~

124.jpg (99.35 KB, 下载次数: 23)
配图123 / 124:上图中左侧两个为Enzotech的四分宝塔,右侧两个为Koolance四分宝塔,Koolance宝塔的开口虽然达到10.9mm,但是底部螺纹附近最小直径只有9mm,从官方公布的尺寸图可以看到,Koolance这款宝塔螺纹附近的瓶颈是为了给密封圈槽腾出位置而形成的。
一般的接头在上紧之后就不能再移动了,不过也有一些比较高档的接头带有可旋转底座,在上紧后还能以底部螺纹的中线为主轴做360度旋转,还有些接头上紧后仍可沿中轴线拉伸或缩短,内部的密封圈设计使得它们即使旋转或者伸缩也不会漏水。不过即使是可旋转或可伸缩接头也不能长期连续动作,更不能用于做悬吊或者支撑件,否则内部的密封圈磨损后一样会漏水。这种旋转或者伸缩设计只是为了接驳水管时方便而已,如果你是一个小心翼翼的人,甚至可以考虑先关掉水泵再大幅度旋转或伸缩这些接头。

125.jpg (131.27 KB, 下载次数: 23)
配图125:上图是四个Bitspower的90度接头,上面两个有旋转底座,下面两个没有,请自行比较区别。注意,其他品牌的旋转底座也许没有Bitspower的那么厚。

125A.jpg (49.76 KB, 下载次数: 26)
配图125A:Koolance的两款伸缩式对接头,CNT-VDA2(图中左上及左下)可以用于两张显卡紧贴或者相隔一槽的连接;而CNT-VDA34(图中右上及右下)则可用于两张显卡相隔两槽至四槽的连接。
按照水流导向分类,水管接头有直通(0度)、90度、45度、30度和60度几种,其中直通和90度使用最广泛,而45度、30度和60度一般只出现在高档接头中。

126.jpg (41.93 KB, 下载次数: 22)
配图126:Enzotech的五种角度接头,除直通头外,其他四种在上紧螺丝后,基座可以自由旋转,30和60度目前只有Enzotech出品。
直通接头最便宜而且应用最广泛,水阻几乎为零。90度接头可以让水路90度变向,经常被用在冷排、水泵和全覆盖显卡冷头上,不过它也是水阻最大的一种。请注意,通常90度接头有急弯和缓弯两种,急弯90度接头内部两根管道直接90度连通没有缓冲,而缓弯90度接头在两根互相垂直的管道之间有个较大半径的过渡圆弧弯管相连,因此90度缓弯的水阻要比90度急弯小不少,但是90度缓弯头因为有圆弧弯管部分,所以体积一般也比90度急弯头大不少。

126A.jpg (58.51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26A:上图左为水阻较大的90度急弯接头,上图右为水阻较小的90度缓弯接头(由两截可旋转的45度接头组成的蛇管)。
45度接头可以让水管变向又不会带来太大的水阻,是近年的新兴设计。至于30度和60度接头则是45度接头的补充,目前只有Enzotech一家出品。

127.jpg (275.38 KB, 下载次数: 26)
配图127:45度接头让水阻更小之余,也能让走管更加流畅美观,特别是图中显卡冷头到主板北桥和南桥冷头的走管,因为距离短而且高度落差大,在这里使用45度接头能获得简洁美观的走管和较低的水阻。
45度接头也有高下之分!它的常见加工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钻两个135度夹角的孔构成45度水道,比如下图左边的Koolance接头,这种方法工艺最简单,但是水阻较大。第二种是用两根切出斜口的管子对接然后焊住,比如下图中间的TFC接头,这种方法工艺比第一种复杂,但是成本还不算太高,水阻也比第一种小些,只是外表容易留下焊缝。第三种方法是以厚壁铜管经过初步弯折成型,然后再进一步加工成接头, 比如下图右边的Bitspower接头,这样的方法水阻最小,外观也能做得很漂亮,但是成本也要高得多,目前好像只有Bitspower一家舍得下这种血本。所以Bitspower的45度接头虽然价格昂贵,但众多发烧友还是趋之若鹜。鉴于Bitspower这种45度弯头的成功,TFC后来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不过多节45度弯头组成的蛇管目前仍然是Bitspower所独有。

128.jpg (73.71 KB, 下载次数: 26)
配图128:常见的三种45度弯头
两个45度旋转接头就可以组合成灵活变向的蛇管,能有效实现水管做不到的弯曲度和高度,蛇管还能以很低的水阻实现90度拐弯(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90度缓弯接头),不过占用的空间也要比90度急弯接头大一些。

129.jpg (43.7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29
蛇管的灵活旋转特性和YY外观,再加上它本身的低水阻,让有些发烧友为了追求最佳效果拿蛇管当水管用,当然这样做的话接头成本也将异常高昂。

130.jpg (212.33 KB, 下载次数: 22)
配图130:CWPP 的MSI 780i水冷,CPU、北桥和主板供电冷头都是直接用蛇管连接,仅这四只蛇管的价格已经可以买个不错的CPU冷头。
下图是波兰水冷发烧友Pawel用闲置接头拗出的造型!最关键的弯曲部位都使用了45度接头或者蛇管,你能看得出下面这两只是什么动物吗?

131.jpg (84.53 KB, 下载次数: 24)

132.jpg (105.28 KB, 下载次数: 26)
配图131 / 132
如果只用直通头和90度接头,能拗出来的造型就比较有限了。下图是我东施效颦的山寨版,只用了直通接头和90度接头,还有四个Koolance的五向连通,不过总体效果显然要生硬得多。

133.jpg (165.3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33
45度接头及其组合出的蛇管,在某些空间紧凑的地方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让走管更加流畅美观,同时水阻也较小。

134.jpg (218.91 KB, 下载次数: 22)
配图134:波兰水冷高手Pawel的一次实验性走管,冷头上全部使用了45度接头。
为了让外观更YY并且历久常新,好的水管接头都会做表面处理,最常见的做法有抛光、表面钝化 / 黑化、电镀、喷砂、喷塑、滚花等等,成品的效果也是丰富多彩,使水冷系统能有更多搭配色彩的余地。

135.jpg (53.95 KB, 下载次数: 19)
配图135:Bitspower的宝塔接头,有五种表面色彩,其中亚黑款为了加强对比还专门搭配了UV绿色的密封圈。

136.jpg (60.1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36:PrimoChill的Ghost系列彩色塑胶快拧,采用坚固的聚碳酸酯材料制作,其中红绿蓝三种颜色还带有UV效果,颜色更是特意与自家出品的UV水管保持完全一致。

137.jpg (216.11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37:杂乱是外观的大敌,如果你已经好像我一样已经有一堆外观各异的接头,那就要仔细考虑它们之间的风格搭配了。
除了常用的水管接头,水冷系统中经常还会用到一些特殊的接头,它们起到通断、分流、连通、加插探测部件等特殊作用,下面我简要的介绍一下,各位可以开始进入水管工玛丽的角色,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吧!
止水快插:这类接头与前面介绍的快插接头不同,快插接头只是单个接头,是管子和接头之间的快插,而止水快插都是一公一母成对配合使用的,是公母头之间的快插,当公母头断开连接的时候,同时可以切断水流。为了不产生误会,我希望大家把快插和止水快插严格区分,那种把两种接头统称为快插的懒惰要改改。
首先要明确一点,止水快插并不是断开时完全不漏一滴水,因为在公母头之间的缝隙中还有微量的积水,当这些积水流完之后,即使打开水泵施加压力,公母头也完全不会漏水。
这种接头最早是在工业气动设备和油管中使用的,因为工业设备有高耐压的要求,所以这些工业止水快插的体积和重量都很惊人。我曾经买过两对这样的工业止水快插企图用在水冷上,结果发现它的重量就堪比我的硬盘,如果没有支撑水管根本吊不住,至于外径则是水管外径的三倍,真是被吓到了......后来还发现它水阻不小,最终乖乖的换了Koolance的止水快插。

138.jpg (30.11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138:上图是PREYTEK的止水快插,图片引用自intomod.com,和我以前那对黄铜止水快插过样式比较相似,我当时用过那种现在已经找不到大点的图了.....
经过各个厂商的改良,真正适合在水冷系统中使用的快插体积重量都要比工业产品小得多,水阻也明显比工业产品小,不过价格贵了很多,耐压也无法与工业用止水快插相比(反正电脑水冷也不需要高耐压)。水冷用止水快插目前主要的生产厂商是Koolance,规格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做成缩略图估计大家根本就看不清。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到Koolance官网的Fitting--> Nozzles类型下找Quick Disconnects查看,各种内外径、快拧、宝塔、内螺纹、外螺纹、直通、转角、穿板、双公头、双母头等你所能想象到的类型一应俱全。
止水快插的好处,就是能让你快速而方便的断开局部水路进行升级或者维护,而不必事先排空整个水冷系统。特别是在使用外置水冷主机时,止水快插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下图是一张香港水冷高手CWPP的MSI 780i P7N Diamond主板水冷照片,可以看见CPU和北桥冷头上各有一个Koolance快插的公头,也就是他可以轻松的断开CPU和北桥的这一截水路进行升级或者维护。

139.jpg (214.14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39
对止水快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Skinnee Labs的这篇评测:http://skinneelabs.com/qdc.html (英文),其中介绍了几款不同品牌的止水快插和测试了它们各自的水阻等指标,甚至还有公母头断开时残水多少的比较。
除了Koolance之外,有些水冷厂商的套装产品里面也有止水快插,这主要是为了用户接驳方便而设的,不过这些止水快插的做工都比较简陋,通常使用全塑料材质,而且都是小管径的止水快插(几乎没有套装产品使用大于三分薄管的规格),就这样的止水快插,往往还不单独出售。

140.jpg (105.11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40:Thermaltake BigWater 760i水冷套装中标配的止水快插
止水快插的好处是止水,但我有时觉得它的坏处也是止水,当公母头断开之后就水就不能再流出了,如果你想要借助止水快插来排水你肯定会失望,除非你再多买一对止水快插专门用来放水。我一直很希望能有一种两头带开关的止水快插,允许我选择公母头断开时是出水还是断水,而且还可以利用开关来人为的增加水阻,试试看不同流量时的温度变化,这样多好玩!
一次偶然的机会,Kone转让给我两对这样的快插,不过是设计给水族箱用的(汗)。公母头上各带有一个转阀,当转阀全开时就是一根水阻可以忽略的直通管,虽然它是塑料制品,但非常坚固,使用半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有点遗憾的是......它体积太大了,接头只能对应四分管而且稍有点松,必须要上管箍固定,导致外观不那么好看。不过,它的价格比Koolance便宜太多太多,绝对可以用价廉物美来形容,有条件的朋友应该考虑弄一批回来普及一下。

141.jpg (166.14 KB, 下载次数: 16)

142.jpg (160.47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141 / 142:水族箱四分管止水快插与Koolance三分薄管止水快插的对比。
连通硬管:通常用于两个显卡冷头之间的连通,因为双卡交火或者SLI时卡间距狭小,一般的接头不够位置安装,而且要拆装也很不便。为方便双卡分离,这种连通管一般都设计成便于拆卸的免工具形式。

143.jpg (109.87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143:TFC和Danger Den都有这种SLI连接管,标配支持两卡间隔零槽/一槽/两槽三种连接方式,能免螺丝分离。

144.jpg (185.24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44:Bitspower和Swiftech都有这种连接管,有能支持两卡紧邻和间隔一槽的版本,能免螺丝分离。之所以没有推出两槽和三槽的版本,可能是因为这些厂商认为间隔两槽或三槽已经有足够空间来安装传统的宝塔或者快拧接头了,事实上Bitspower和Swiftech确实有特制的迷你型短身宝塔接头。

145.jpg (70.86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45:Koolance的连接管,有两种规格,一种支持两卡间隔零槽到一槽可调,一种支持两槽到四槽可调,拆卸时需要拧下接头。
分管器:通常用来把一条水路分成几条子水路,或者把几条子水路合并成一条水路,也可以用于在现有水路中插入防水测温头、打光头或者放水口,一般的分管器至少有三个接口,最多的有五个接口。

146.jpg (98.94 KB, 下载次数: 22)
配图146:Bitspower转接座系列,有L型(90度两通)、T型(三通)、Q型(十字四通)和Q+1型(在十字四通上再多开一面接口的五通)。

147.jpg (93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47:Koolance的分管器家族,在所有品牌中是种类最齐全的。请注意横线以上的才是标配,横线以下的只是展示这些分管器的部分应用实例。

148.jpg (109.84 KB, 下载次数: 19)
配图148:其他常用的Y型、T型和F型三通。请注意其中水阻最小的是Y型,至于T型和F型则水阻较大。
密封垫圈:如果你的接头螺纹部分很长,但冷头上的螺孔很浅,就有可能导致接头即使拧到底密封圈都没有被压紧,比如说一些显卡全覆盖冷头的螺孔都比较浅,如果你不想使用那种螺纹较短的接头,那么你可能就需要用密封垫圈来补偿接头和冷头上螺纹长度不同的问题。另外,部分四分厚管的快拧因为直径很大,可能会超出全覆盖显卡冷头的预留空间而压到显卡电路板,密封垫圈可以把接头垫高使之不接触电路板,是解决这种问题最廉价的方案。

149.jpg (58.53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49:左为Bitspower的密封垫圈,右为XSPC显卡全覆盖冷头附送的密封垫圈。
堵头:每个水冷玩家手里都会有一把这样的东西,比如说显卡全覆盖冷头或者一些水箱往往开有多个螺孔,又或者你有一个五通分管器,但是你只用其中的三个或者四个螺孔,这时就需要把你不用的螺孔堵起来以免漏水。另外,当你暂时不用某个水冷部件时,也应该倒干其中的水冷液并且冲洗干净,再用堵头密封起来以免内部锈蚀。

150.jpg (97.32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150
还有专门用来封堵水管的管堵头,通常用于在拆卸水冷系统的时候临时封堵水管以免漏水,你也可以用这样的管堵头来当放水口用(记得加管箍)。

151.jpg (70.17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151
还有美化用的打光堵头,它其实就是用压克力等透明材料制作的螺孔堵头,然后中间钻一个盲孔来放置LED,波兰水冷高手Pawel的MOD作品Lilianna中就大量的使用了打光堵头来为主水箱照明。

152.jpg (88.86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52
特殊用途:还有一些配合各种接头使用的特殊零件,它们可以用来微调接头的高低位置改善兼容性,或者在不同规格螺纹之间转换,又或者用于把几个接头对接起来。

153.jpg (69.8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153:双内螺纹一般用来安装接头和堵头形成水堵,也可以安装两个接头实现管径转换或用来接驳水管;双外螺纹一般用于泵箱对接;内外螺纹则常用于垫高接头错开位置,或者把螺纹较长的接头用在螺孔较浅的冷头上,又或者用于把水箱加水口改装为标准G 1 / 4螺孔。

154.jpg (232.16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154:通过内外螺纹转接头,上图中的XSPC水箱注水口被改装为标准G 1 / 4螺孔,可在上面安装标准G 1/ 4接头。

155.jpg (101.4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55:Koolance的过滤器,为了不造成过大的水阻,它的滤网孔眼较大,只能过滤一些较大的杂物。

156.jpg (68.23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56:Koolance的排气阀,水冷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因为水温变化和水管的热胀冷缩会产生压力,这个装在水箱或者T-Line上的排气阀能够按下开关进行排气使内外的气压平衡,非常方便,其实你拧松水箱盖或者堵头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只不过它比较YY。

157.jpg (53.86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57:G 1 / 4接头排水阀,分别来自Koolance(左一和左二)、AlphaCool(中)、Aquacomputer(右),它们和家里的水龙头没啥区别,就是正好具备水冷系统的标准G 1 / 4螺纹而已,当然,做工和价格也比较YY。

158.jpg (87.24 KB, 下载次数: 15)
配图158:Koolance的水路切换阀,注意旋钮上的箭头,它可以让相邻的两个接口互相连通,用来切换水路或者对比测试倒是一流。
接头是水冷系统中的细节,漂亮的接头能让整个系统大大增添光彩。但是我个人认为接头的选择应该首先考虑减低水阻,不要因为接头漂亮就炫耀性的滥用它,特别是那种为了整齐漂亮而大量使用非蛇管类的90度转角接头、企图把水冷软管走成硬管的做法个人认为并不可取。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水冷系统保持足够的流量,请记住直通接头的水阻永远最低,能用水管弯曲得到合适的水路,就尽量不要用90度弯头(不管是急弯还是缓弯),实在迫不得已要让水路做超过水管防折能力的急弯,也请尽量的使用45度弯头或者蛇管,而且最好是弯管型的45度弯头。当然,如果你不怎么注重水流量或者有足够的泵余量可供浪费,那么炫耀一点也无妨,玩得开心就好。

159.jpg (167.11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159:水冷高手Kone的水冷系统,使用4个D5泵两两串联走两个独立水路,即使在这样强大的泵余量下,Kone也完全没有使用90度接头,确实需要90度转角的地方都是使用Bitspower的蛇管做90度缓弯来实现。
初学者往往忽视接头的重要性和成本,实际上在一套中端的水冷系统中,接头总价就很可能接近甚至超过CPU冷头,高端水冷系统中接头贵过显卡或主板全覆盖冷头也是家常便饭。即使是不太讲究外观的入门级经济水冷系统,也要至少保证接头的可靠性和低水阻。千万不能忽视接头,至少据我所知,一半以上的漏水事故都是由于接头不良或者安装不当所导致的,这种教训绝对惨痛。

160.jpg (277.69 KB, 下载次数: 19)
配图160:我自己的二奶机,板卡和冷头都只能算便宜货,但接头也选择了Koolance和Enzotech最实惠的宝塔。
看个新鲜:目前蛇管中最夸张的产品:Bitspower 的五路旋转蛇管,它由四节45度旋转结构组成,蛇管两头还都带旋转螺纹环......你甚至可以用它组成水阻很小的180度掉头管路,当然,这玩意儿的价格也绝不便宜就是了。

161.jpg (107.76 KB, 下载次数: 14)
配图161
未完待续......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本文的Part1,请移步本帖顶楼,或者使用传送门:点这里。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本文的Part2,请移步本帖32楼,或者使用传送门:点这里。
如果你有兴趣继续看本文的Part4,请移步本帖98楼,或者使用传送门:点这里。
评论
这是我等水冷玩家的共同心愿,呵呵。
评论
感谢帮忙抓虫,那个“执教”确实是打错了,应该是“支架”,已经改正。
评论
感谢你的建议,不过如果真出书的话,恐怕只能在CHIPHELL卖卖,全中国不知道能不能卖出1000本,哈哈。
真打算出书的话,就不是这样写的了.......
评论
PC、PP、ABS等塑料材质,原料通常是为颗粒状,用注塑机融化后注入模具才成型,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模具,而模具的成本很高。
而POM之类的材质,原料已经是特定厚度的板状,可以用机械方法加工,在批量不大的时候,远比模具便宜。
而且论材料本身的强度和韧性,耐腐蚀和耐老化程度等,POM都比绝大多数常用塑料优胜。
希望能解答到你的疑惑。
评论
顶到第四页,楼主辛苦了
评论
再顶一下吧
评论
这么好的帖子,一定得顶顶,我还要看第三部分呢
评论
继续再来,斑竹不要扣分啊,我只是想看第三部分
评论
这帖子也写得太好了,就是需要人来顶贴啊,要不怎么看呢
评论
还有四个帖子就到第四页了,的加点油
评论
第七十八贴,期待第四页 啊
评论
头一次发现发帖原来是这么的困难,杯具
评论
只是希望这样不会被扣邪恶,我的邪恶本来就不多的说
评论
第四页第一帖,我终于等到了,不容易啊
评论
突然发现,一页时三十贴,我真的成杯具的了
评论
晕,邪恶只是身外之物,倒是不用太介意。只是朋友你也用不着这样狂顶吧,呵呵。第四页其实很快就到,说不定我都还没发完part3.
评论
抓哟是文章太好,我一直想搞个水冷给我的电脑降噪,但是苦于不懂,无路无门的说,顺便提提,楼主会来个关于风扇的说明吗,我一直想找个能低噪吹的散热方案,但是因为主机发热是在太大,千W以上,所以头痛中
评论
抱歉,本文中没有专门针对风扇的详细说明,但有一些部分和风扇有关,主要是说风扇调速器、以及风扇和冷排的配合与改装.....
评论
正在看第三篇,预先顶贴,看完再顶
评论
PART.3.ing......
评论
长篇巨制,感谢LZ的功夫啊!
评论
P3更新完毕了……等P4了……*/-12
能首发在CHH真是不错
评论
接头部分后半段的文字介绍漏了吧, 只有图片了 */-91PART.3楼主还没更新完呢.大家别急.
评论
后面还有导购篇,其实1000左右就能配套不错的水冷,顶级风冷也要500左右吧,
以你的能力,把机箱的钱省下来,就可以上水了 */-19
评论
看完第三篇了,顶一下
评论
仔细看了下,原来冷头中的塑料盖板和铜底座只是用简单的机械连接
螺栓+硅胶密封圈。。。我一直以为是什么高超的成型技术。。。
这样就消除疑惑了,机械加工比模具精度也要高很多
不过密封圈的结构可靠性比焊接就差远了。。
评论
呵呵,那是因为还没编辑完,我编辑的方法一般是一批上载图片,然后贴文字,再把图片插入文字和改颜色对齐之类的。
你看到的时候应该是刚上载完图片正在贴文字的时候。
评论
帮忙翻页,顺便求更多好的水冷作品
评论
机械加工的精度在极端情况下会比模具高,但生产率肯定不如模具高,呵呵。水冷其实是小众的行业,一个高精度模具异常昂贵,而且一般也没有那么大的量,所以绝大多数水冷厂商都不会舍得开模具的。
至于密封圈的可靠性....主要是因为水冷并不算是高压设备,而且必须考虑接头和部件的通用配合和美观、便于安装等问题,所以硅胶密封圈已经完全够用:)。
水冷中除了水泵之外,其他部件确实算不得有高深的技术含量,水冷不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但是因为小众,也不会有特别高的总体利润,或许这就是国内山寨水冷一直不成气候的原因之一吧....
评论
Part4是水冷基础知识篇的最后一部分,接下来就轮到进阶篇,进阶篇后还有实战篇和导购篇,我目前正在犹豫是不是把进阶篇实战篇导购篇都发在这一个帖子里,请大家发表你们的看法,我会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来选择是否另外开新贴。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本文的Part1、Part2和Part3,请使用传送门:Part1点这里。 Part2点这里。 Part3点这里。
水冷液(Coolant):水冷液是水冷系统中传导热量的主要介质,但它也是最不重要的介质,因为你无论用自来水还是专用的水冷液,水冷系统的性能都几乎没有区别。当然,为了日后升级维护时能省心一点,我还是推荐初学者不要使用自来水,最好使用原厂的水冷液或者自己购买添加剂勾兑。
原厂水冷液和自来水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原厂水冷液的基础水质要比自来水好些,一般至少是蒸馏水,又或者是化妆品中使用的去离子水,杂质本来就比较少。
其次,原厂水冷液中含有防锈、防腐、消泡、杀菌成分......防锈成分大家应该都能理解。至于防腐,冷液在水冷系统中反复被加热冷却和不断循环,如果没有防腐成分就容易产生沉淀或者杂质。消泡剂的加入则令水冷液在泵和冷头的强烈剪切下起泡较少,也有利于在长途颠簸运输后获得一个较好的卖相。杀菌?有必要吗?有!细菌和藻类比我们想象得要顽强许多,即使在水冷液这种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一点阳光的照射它们就可能生存下来,所以杀菌剂也很必要。在前面我们还提过,有些发烧级玩家会在水冷液中放入纯度达99.9%的小片银条(silver coil),这就是为了起到持续的抗菌作用。

161a.jpg (20.33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61A:纯度99.9%的silver coil,使用时放在水箱或者水管中,即可起到杀菌的作用。
再次,原厂水冷液一般具有多种丰富多彩的颜色,其中很多是UV色,可以令你的水冷系统更加的个性化。由于原厂都做过防沉淀处理并且使颜料保持在适当的饱和度,所以原装的水冷液通常不容易产生沉淀和析出结晶,也不容易污染水管和冷头。

162.jpg (67.61 KB, 下载次数: 24)

163.jpg (102.32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162 / 163
再再次,原厂水冷液的粘度一般都比水要大些,对水泵多少能起一点润滑作用,有助于减少泵的噪音。
再再再次,不少原装水冷液都会打出“防导电”或者“十万欧姆电阻”之类的口号......之所以把这条放在后面,就是请大家最好对这些宣传持保留态度。虽然有水冷液厂商为了宣传把水冷液浇到工作中的板卡上,又或者把整张主板浸泡在水冷液中工作,但是我依然要提醒大家这只不过是宣传而已......如果你真的因为漏水而烧了板卡,恐怕不会有任何水冷液厂商为此埋单,最后承担损失的只能是你自己。
我承认,在这些防导电水冷液刚出厂的时候或许能有很高的电阻值。但是在水冷系统中循环一段时间后,水冷液中就将无可避免的混入各种杂质,比如水管内壁和密封圈碎片微粒、冷头、接头剥落的加工毛刺和金属微粒、水泵轴承磨损的微粒、甚至可能还有你加水时不慎落入的灰尘、毛发和头皮屑......所以没人还能保证这些防导电水冷液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依然不导电。更何况如果真的漏水了,水冷液流到板卡上时还会混入板卡表面的灰尘和助焊剂等杂质,这样一来结果就更难以预料了。
或许有些朋友漏水之后没有烧毁硬件,板卡在晾干后还能继续使用,对此我只能说:你运气真的很不错。不过你敢再试一次吗?另外,为什么要晾干了才能使用呢?不是说防导电嘛......
玩水7年的“水冷帝“Kone曾经自豪的宣称说,他从来没有因为漏水而烧毁硬件。这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独家密制的防导电水冷液,而是因为他7年中从未在正式运行中漏过水。得到这样的成绩并非运气好,除了全部选择优质的水冷部件外,Kone在每次投入正式运行前都会坚持试水,每次试水时都坚持用大量卫生纸包裹接头,这样一旦有轻微渗漏就能马上被发现和解决。Kone的7年记录告诉我们:与其指望水冷液防导电或者整天担忧漏水,倒不如认真细致的坚持试水。

164.jpg (167.1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164:Kone的试水场景,所有接头都包满了卫生纸,在试水刚开始的几分钟还要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渗漏。
说了那么多,我的观点可以归纳为:请把防漏作为第一要务,不要指望那些防导电水冷液。实际上,只要水冷部件质量过关,你自己也能正确操作,水冷系统漏水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有关防漏的细节我们将在进阶篇的试水部分详细讲解。
真正能够防导电的液体是类似变压器用绝缘油那种夸张的玩意儿,比如说Koolance的那个水冷电源其实就是用油冷的(详情请参阅前面的冷头介绍章节),不过,油的热传导系数和比热容先天就要比水差得多,所以油冷的散热效果也将难以媲美水冷。如果你打算使用油冷,那就是另外一个领域了,至少我们前面介绍过水泵、冷排和大多数冷头并不适合用在油冷中。
如果不想使用原厂水冷液,你也可以用汽车水箱防冻液(俗称水箱水)勾兑蒸馏水来作为水冷液,防锈、防腐、消泡、杀菌成分一样不少,只是颜色可能没有原厂水冷液那么多选择而已。对那些爱美的朋友,我非常不推荐用廉价的UV粉自己勾兑蒸馏水做成UV水冷液,这样的UV水冷液很容易污染水管内壁,使用半个月后拆下管子就会发现内壁全被染上UV粉的颜色。对那些想要用UV水冷液又想省运费的朋友,我推荐使用原厂的UV添加剂,它们通常是个不超过100毫升的小瓶,把它按说明书上的比例混进蒸馏水里就行,而且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喜好来调整颜色的深度。

166.jpg (75.68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165:TFC的蓝色UV添加剂,50ml装,最大稀释比例为1:50,按照最大稀释比例可调出2500ml(2.5升)的水冷液。这种水冷液平时看上去接近清水,但在UV光照射下就会呈现出漂亮的淡蓝色。
不过,原厂的UV添加剂不一定含有防锈、防腐、消泡、杀菌成分,所以你可能还需要防腐添加剂。

167.jpg (158.04 KB, 下载次数: 12)
配图167:TFC的防腐添加剂。
我不推荐用多种的UV添加剂或者水冷液来混搭颜色,因为成分的不同,它们之间可能会起反应,所以除非原厂有说明告诉你可以混搭否则最好不要这样做。如果你实在想要混搭,可以先兑一小瓶打开盖子放在热的地方(比如电源出风口,煤气炉附近之类),并且不时的盖上盖子拼命摇晃它当作健身。如果两三天后没有沉淀或者瓶子内壁明显染色的现象,那么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关于作为水冷液基础的蒸馏水,其实未必要专门跑到化工店或者工厂、实验室去买,你可以在大超市里面买到。不过请注意,有时候超市里面号称是蒸馏水,未必真的就是100%蒸馏水,有些牌子会在其中添加微量的消泡剂!就我个人的喜好,这样的蒸馏水作为水冷液的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气泡的产生,至少不容易产生一堆类似啤酒的泡沫,可能会更合适水冷系统使用。检测的方法很简单,拿起一小瓶蒸馏水拼命摇晃(身体好的朋友可以尝试激烈摇晃5升装,或许可引致超市里众MM侧目+保安激动),然后看哪种蒸馏水起泡最少就选哪种。
有条件的朋友也可以尝试化工和化妆品行业常用的去离子水,有助于保持清洁和减少水管/密封圈的老化,也有人说冷却效果略微胜过蒸馏水,不过在我的系统上实验结果是和蒸馏水没啥区别。
水冷液的更换周期通常是半年一次,届时需要关机放干净水冷系统中的所有水冷液,然后再加入新的水冷液。有条件的朋友,还可以在放出旧水冷液后用蒸馏水冲洗水路,或者拆卸冷头仔细清洁内部水道后再装上。

168.jpg (79.86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168: 长期运转的水冷系统,在水道密集的部位通常会有一些污渍,最好在换水时顺便清理以免影响性能。
如果你想要继续使用以往的水冷液,最好静置几小时然后再经过一次过滤(最底部那些就别要了),买目数细点的滤纸过滤掉其中的杂质即可,实在没有也可以用咖啡滤纸,但是切忌使用纸巾或者卫生纸,它们会脱落纤维污染水冷液。另外,即使经过过滤,水冷液也最好不要持续使用超过一年。
加水和换水的时候要注意卫生,最好买个漏斗以免倒偏了。滴在板卡上的就不用说了,一定要马上弄干,即使滴在地上或者桌子上也要赶快清理掉,因为大多数水冷液在干了之后都会留下有颜色的黏糊污渍。没有用完的水冷液,最好拧紧盖子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光保存备用。

169.jpg (56.13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169:Primochill的加水专用漏斗,带有G 1 / 4螺纹和密封圈。
注意:水冷液绝不能饮用!万一不慎弄到眼睛里,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果沾到皮肤上,也最好在干掉之前清洁干净。家有小朋友和宠物的要特别注意把水冷液密封好,并放在隐蔽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
电控装置:对于水冷发烧友,当然希望自己的水冷系统完全在自己各种手段的掌控之下,电控装置能够很好的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方便可靠的调节手段。而对于水冷初学者,也可以通过水冷电控装置的自动化操作来减低调节的难度,并且根据详细的反馈信息来了解水冷系统的奥妙和技巧。
和所有电控装置一样,水冷系统的电控装置也需要配合各种测量装置/传感器才能正常工作,在介绍电控装置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用于水冷系统的各种测量装置和传感器。
水冷系统中的测量装置通常有水位、水温、流速三类,当然它们并不是必须部件,你可以选择部分安装或者一种都不装。我建议有兴趣研究水冷的朋友安装水温探头和流速计,了解这些读数可以让你更深刻的理解水冷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为调整和判断带来更科学的依据。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三类测量装置:
水位探测:也叫做液位计,装在水箱中读取液面高度,通过软件的配合可以监控液面高度或者在液面低至预设下限时发出警报。我个人觉得这种监测设备不是十分必要,除非你从来不照料你的水冷系统。

170.jpg (93.07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170:上方的是AquaComputer的液位计,使用一串电子触点来监控液位,下方是Koolance的液位计,使用浮筒来触发液位警报。
水温探测:水温是水冷系统的重要读数,水温探头也很便宜,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在水路中至少使用两个水温探头,分别位于水路中冷排的前后位置,这样你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冷排的散热能力,对调整风扇转速很有帮助。如果可能,还应该在冷排的入风和出风口加上测温探头,了解室温和空气经过冷排后温度上升的幅度。为了测温能尽量准确,所有与水冷系统相关的测温最好都使用同样测温探头和温度显示装置。
即使以上方法你嫌麻烦,最起码也应该有一个水温探头和一个室温探头,以便了解水温与室温的差距。这样能帮助你评估自己水冷系统的表现,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很重要,比如说:
系统在满负荷状态下运行半小时后,如果水温和室温相差12℃以上,说明冷排不足以负担你的系统发热量,水温已经接近失控;相差9~12℃,说明冷排的能力捉襟见肘但是还能勉强使用;相差6~8℃,说明冷排的能力基本足够;相差3~6℃,说明冷排还有不小的余力;相差3℃或以下,说明冷排的余量非常大。如果你的水温和室温差距很小,但CPU或者显卡的温度还是很高,那么你应该关注冷头是否太差或者安装不正确,检讨主板的测温是否出现了问题,又或者你的CPU是否正好是有测温Bug的类型。
水冷系统中的测温探头必须要能防水,大多数的产品是把我们常用薄膜测温探头密封在一根小金属管中,由此来实现防水(不过这也令防水测温探头的反应速度有点迟钝)。为了便于安装,测温探头一种集成在堵头中,一种集成在螺纹转接环中,还有一种做成和水管一样的直径,可直接插在快插中,不管是哪一种只要能接触到流动的水冷液就可以测温。测温探头附近最好不要有高热量部件,否则它们的热辐射会使读数偏高。测温探头也不应该和LED靠在一起,以免LED的轻微热量影响读数。
另外还需要注意,不同厂商的测温探头可能出现不兼容问题,已知最严重的就是Koolance的温感与其他品牌不兼容,如果你在Koolance的电控装置上使用了其他品牌的测温探头,那么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的水冷液变成了开水;其他品牌的电控装置使用Koolance的测温探头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要看清楚测温探头的规格,最好使用原厂的测温探头,或者先确定没有兼容性问题再使用。

171.jpg (67.47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171:堵头式水温探头,可以安装在水箱或者分管器中,甚至安装在显卡全覆盖冷头上不用的螺孔内。

172.jpg (89.04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72:集成在螺纹转接环中的水温探头,可以配上接头直接串联在水路中,或者直接安装在冷头上,上图右下角就是把两个这样的探头安装在CPU冷头上,这样可以清晰的看到水冷液在经过CPU冷头后的温度变化。

173.jpg (54.49 KB, 下载次数: 13)
配图173:直接插在快插接头中的测温探头,如果你不使用这类接头的话,最好不要选择这种测温探头。
大多数主板并不支持外置温度探头,所以通常我们需要自己安装能支持测温探头的温度计,最简单的当然就是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单通道数字温度计,只要自己动手把它的薄膜测温探头换成防水测温探头,就可以用于水冷了。当然,这种单通道数字温度计并不是很方便安装,功能也比较单一,不过胜在便宜!亨利水冷有出售把两个这种温度计装在一个单光驱位挡板上的产品。

174.jpg (75.95 KB, 下载次数: 14)

175.jpg (109.58 KB, 下载次数: 13)
配图174 / 175
流量监测:最简单的流量计就是一个装在透明外壳中的鲜色转子,水流动时会推动转子转动,凭借转子转动的速度可以粗略的估计流量大小。

176.jpg (111.72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76:大图中是Thermaltake的Flow TX流量计,右下角小图是其升级版Flow TX Plus,带有测温探头和单路温度显示器。个人建议把它原装的接头换掉,因为内径仅为令人发指的7.5~8mm。拆接头时要小心,部分批次的这种流量计接头有注胶水。
最简单的流量计虽然便宜,但是它无法精确判断流量数值,如果你不满足于粗略估计流量,那么就需要电子流量计。电子流量计的原理类似风扇测速,它可以测出转子的转速,然后再经过内部电路换算后用风扇接口输出,不过,并非每一种流量计都可以直接用主板读数。

177.jpg (69.47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77:AquaComputer的电子流量计,这是目前水冷中最精确的电子流量计,虽然接口看起来很像标准的风扇三针接口,但是它必须配合AquaComputer自己的控制组件使用,不能直接使用主板读数。

178.jpg (74.17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178:Koolance的INS-FM17电子流量计(左)和INS-FM16流量计(右),FM16加上选购的ADT-FM002K电路板就能实现电子测速、灯光常开或随流量大小动态闪烁的功能,FM17则直接带有电子测速功能,但没有灯光功能。FM16和FM17都可以直接用主板风扇接口读数,也可配合Koolance自己的TMS-200控制组件。

179.jpg (108.82 KB, 下载次数: 12)
配图179:如果你需要比较权威的流量数字,那么你还是需要传统的实验用浮球流量计,比如King Instruments的7520 或7530系列,国外的专业媒体在测试流量时经常使用它们,不过作为流量计它们的体积过于庞大,完全不适合安装在机箱中,读数也不够直观,无法与其他电控设备联动,也就能在裸测的时候玩玩。详细规格请见:http://www.kinginstrumentco.com/pdf/7520_7530_Series.pdf (英文)
想要了解电子流量计更多细节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这两个评测:
http://hw-lab.com/flow-sensors-review.html (英文)
http://www.dexgo.com/index.php?s ... rik=Hardware&id=387 (德文)
对Koolance这样能使用主板风扇接口来读数的电子流量计,我们可以用带有风扇转速和温度显示的光驱位调速器来直接监控,这样在操作系统没有运行的时候也能读数,而且不需要安装软件和打开显示器,试水时很方便。

180.jpg (115.99 KB, 下载次数: 19)
配图180:台湾西华(iCute)iGuard四路显示调速器,使用广视角的VFD显示面板,可同时显示四路温度和转速。我自己的系统上就有一个,显示室温、冷排出风、冷排入水水温、冷排出水水温四组温度。同时显示Koolance INS-FM17读取的水流量、水泵转速、和两组冷排风扇共四组转速,四路调速中,两路用于调节冷排风扇转速,一路用于调节灯光亮度,一路用于调节水泵散热风扇的转速,非常好用。
不过iGuard每通道的输出功率有点小,不能用来直接调整水泵的转速否则很容易烧掉,所以我只是用它显示水泵转速,水泵有另外的调速器。另外,iGuard有两个比较讨厌的缺点:1.当它通电自检完毕后,新插上的风扇或者流量计就不能显示转速,所以最好给它的5V供电线加个单独的开关,需要时手动开关一下,迫使iCute重新自检,这样就能读取新加入的转速。2.温度上限被原厂预设为85℃不能调整,风扇转速下限为0也不能调整。

181.jpg (77.35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81:Lamptron FC5(左)和FC6(右),可视作iCute的加强版,提供四通道温度和四通道转速监控,如果你不想要看温度,还可以用跳线把温度显示变成电压显示,FC5最吸引水冷玩家的地方就是它每通道的输出功率高达30W(FC6为每通道20W)可以用一个通道控制所有冷排上的风扇,FC5和FC6还可以通过跳线切换红、绿、蓝、白、黄、青、紫七种显示字体颜色,充分满足各种颜色搭配的需求。不过,FC5和FC6的屏幕视角都相当小(这点据说新的V2版本有所改善,但我还未证实),而且功率管的发热量也颇为惊人(运行中不小心摸到功率管可能会被烫伤)。

182.jpg (73.75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182:Scythe Kaze Server四路风扇控制器,可同时显示四路温度和转速,每路最大功率12W,这功率调风扇还行,给水泵调速就不够了。它可以自己设定报警温度,还可以把每路的温度和风扇转速相结合,为每路单独设定手动、自动和半自动模式。在自动模式下,风扇只在温度达到报警温度后才会开始运转,温度下降到报警温度以下就自动停转。半自动模式下,即使未达到报警温度,风扇也会以你设定的低转速运转,达到报警温度则加速运转。另外,Kaze Server的面板左上角还有整个控制器的电源开关,你可以随时关闭它。

183.jpg (57.7 KB, 下载次数: 21)
配图183:Koolance的单光驱位CTR-CD10控制器,支持一组水泵调速、三组测温探头和一组风扇(但有两个接头)控制,可设定每组温感的报警上限,风扇转速和水泵转速各有十档可调。也可以根据第一组测温探头的温度来自动调整风扇转速和泵速,温度达到报警温度时会发出声光警报并自动让泵和风扇全速运转,假如温度继续上升到超过预设报警温度3℃,还可通过主板电源开关转接线来强制主板断电关机。但它不能显示风扇转速或者流量计读数,温度显示也只能精确到个位数。

184.jpg (70.62 KB, 下载次数: 13)
配图184:mCubed的T-Balancer bigNG控制器,使用USB与主板通讯,支持软驱/硬盘位或者PCI挡板安装。标配可支持4路风扇、4路模拟温感,2路数字温感、每通道功率为20W,并且支持PWM(PWM时每通道40W),可为水泵调速。另外T-Balancer bigNG还有可选购的扩展板,装上扩展板后最大可控制10个模拟温感、8个数字温感、2个流量计和四个风扇,并支持特定条件下强制主板关机。T-Balancer bigNG只能通过自带软件控制,支持通过网络读取其他T-Balancer bigNG的数据,而且可以在Everest中读数。另外mCubed还有简化版的miniNG。

185.jpg (151.43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185:Koolance TMS-200电控板(左上及左下),支持一路水泵测速和调速,五路温感显示,三路风扇测速和调速,一路电子流量计读数,标配支架可以安装在光驱位或者主板PCI槽位,通过USB接口与主机通讯,监测到温度过高时可以强制关闭主板电源。如果加上选购的TMS-EB200扩展板,则支持的设备数量可以再翻一番。不过TMS-200必须依靠软件界面才能操控,没有Aquaero那样直接操控来得方便。

186.jpg (136.32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186:Koolance TMS-200 + TMS-EB200的软件监控界面,美观而且功能强大,监控曲线图也非常直观。

187.jpg (108.1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187:AquaComputer的aquaero 4.00 USB控制器,单光驱位带有LCD或VFD显示器,可控制四组风扇、6个测温探头、2个电子流量计(第二电子流量计要占用第四风扇接口)、两组LED,其中第一风扇接口提供25W功率可用于DDC泵调速。如果配和自家的aquastream水泵,还可以实时显示泵的转速、电压、功耗等信息,并可以根据设定温度自动调节泵速和风扇。还可以自由设定温度报警上限和风扇转速下限。Aquaero既可以通过专用软件操作,也可以用自带的功能键和显示屏操作。多个aquaero之间还可以连接起来互相通信,共用一个软件管理,是目前水冷系统中最高端的电控装置(没有之一)。另外,AquaComputer也提供比较经济的Aquaero LT供选择,Aquaero LT不但可以选择不要显示屏和带操控按键的前面板,还可以选择不要那个25W功率的调速器。

188.jpg (118.25 KB, 下载次数: 14)
配图188:aquaero 4.00 USB控制器配套的aquasuite监控软件界面,各种信息应有尽有,控制功能非常强大。
水冷基础知识篇小结
水冷基础知识篇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如果你经受住了这四万字和近两百张图片的考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证实了自己对水冷的浓厚兴趣,并对水冷系统有了基本的概念。在下面的进阶篇我们会谈到水冷系统的规划和常见问题,进入实战篇我们会结合组装过程的图片来实际组装一套水冷系统,准备好继续经受几个百图万字的考验吧!
如果你有兴趣继续看拙文的进阶篇,请移步本帖122楼,或使用传送门:水冷的秘密-进阶与规划篇(网络版V0.8)
评论
太强力了。。不顶对不起楼主啊。。
评论
*/-92不要诱惑我,我很穷地!
评论
那个.我觉得可以另外开一个,方便水平不同的坛友查找.
评论
一个帖子搞定吧,要不到时候又要到处找帖子,很麻烦,不过最好楼主能出个点子版,加点广告什么的都行,方便收藏于分享
评论
我是小恶魔 我能给楼主加200分么?
评论
给力!
您的帖子长度不符合要求。 当前长度: 7 字节系统限制: 8 到 100000 字节
评论
我觉得4篇分开帖子较好,这是可以作为资料查询的金贴啊,日后肯定会不断重读翻查,如果集中在一个帖子里面,找起来就太麻烦了。
评论
*/-19我的建议是LZ分四帖,然后A版把4个帖子都置顶了,这样方便。这个帖子算教程+宝贵水冷资料大全*/-12
评论
好帖 支持~!!!
评论
分四贴可以考虑,但四个帖子都置顶可能有点过分,最多做个总索引贴置顶就足够了....
我目前的考虑是,进阶篇和基础篇勉强还可以说有点关联,连续阅读下去,可能会比较顺畅一点,但实战篇和导购篇与前两篇的关系就不大。不过,我自问拙文比较精彩的部分也就是基础篇和导购篇,说到实战篇和导购篇,在YY SHOW遍地的CHIPHELL可能会有点失色........
评论
感谢!其实加分多少不太重要,只要大家认可并且能从中得益我就很开心了:)。
之所以选择在CHIPHELL首发,主要是因为拙文得到Kone很多帮助,而CHIPHELL也是Kone经常冒泡的地方.....
评论
我怎么感觉这是在呼吁大家增加诱惑力度?哈哈......
大家加油勾引他,看来就差临门一脚了.....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不会,当做教程帖,置顶挺合适。
评论
这里需要的是指导以及技术,而不是米堆砌起来的7,8冷排5D5的那种暴力水冷。
所以不会有失色不失色的问题喔
评论
电子版的问题有考虑过,不过作为一名曾经在网媒和平媒混过的作者,我也很明白电子版出来之后的下场会是什么,呵呵.....
虽说拙文主要是分享整理自己的一些鸡肋心得,主要是为了培养水冷初学者,不以获利为目的,但是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心血被断章取义的到处泛滥。
其实我有在顶楼说过这么几句: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水冷,只要注明原始出处链接和保留作者信息、感谢信息,拙文网络版可以随意在网上转贴(但希望每次转贴至少要以完整的一个篇章为单位,防止断章取义),同时拙文也会根据读者反馈进行修正,不排除日后推出新版的可能。
请注意:在未获作者本人授权的情况下,拙文不得用于印刷和销售。如果有朋友发现拙文被印刷或者销售,请用电邮[email protected]联络我,谢谢!
我不反对大家为了阅读方便自行整理一个完整的电子版,但由我自己出一个完整的电子版还是比较犹豫......
评论
这个贴实在是太强悍了,叹为观止啊!!
评论
如果这个帖子的始末都能整理出来一下的话,就绝对是中国到现在为止最为详实跟权威的水冷教程了,说实话,做成印刷品一点都不为过。
能有电子版的话也是,在碰水的新手遇到瓶颈时候可以提供援助,那真的是功德无量了……*/-30*/-24
评论
慢慢看啊,不忍心顶到第五页。
这玩意足够出本全彩书了。
水冷的可玩性太~~~高,我一般看到类似帖子都跳过,LZ能把如此复杂的东西说明白,不容易。
虽然论坛分数什么的都是浮云,但照此趋势,此文足够让LZ从”处“升到恶魔了。
评论
哈哈,理解,支持楼主,国内现状就这样,哈
评论
感谢关注。权威不敢当,大把比我权威的人,只是懒的写或者不擅长文字而已。至于详实,拙文的目的就是追求详实不怕啰嗦,说清楚为止,呵呵。
其实针对想要做电子版或者印刷品的话,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拙文的绝大部分图片虽然已经有授权,但是并非那种盈利出版式的授权,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图片是来自我自己长期积累的图片收藏,出处已经不可考,出版的话,就可能会遇到版权纠纷。
印刷的话会需要图片有更高精度,拙文在撰写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考虑过,因此很注意去找尽量高精度的图片(发在帖子里面的为了浏览方便和美观,大都缩小成640或者750宽度),但相当部分的图片还是无法找到高精度版本,印刷出来恐怕总体效果不佳。
如果A版或者总版主有兴趣的话,我倒是不介意让CHIPHELL有一定级别的会员拿到专为CHIPHELL定制的电子版,但是如何防止这些电子版被滥用?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不知道CHIPHELL以往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或者机制....
评论
感谢关注.....我看见Kone他们就是“小恶魔”,我的积分还差得远,呵呵。其实邪恶也就是身外物,我也是穷人一名,就算真拿了恶魔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
在中国的传媒行业中往往缺的不是专业人才,而是“传教士”,能把复杂天书翻译成大众喜闻乐见形式的人,要靠堆积复杂数据和大量专业名词才显得专业的人,其实往往不是真正的专业.....对我来说,把复杂的东西说明白,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评论
本来一套主要以EK冷头/120+480排/BP接头的水冷已经搞妥,稳定运行中,结果把毒文一看,心中泛起无数涟漪,新一轮的折腾不可避免的要开始了
呵呵,恭喜踏入折腾新阶段。
还有,不要着急,不妨看完进阶篇再说......
评论
想了一下,还是把进阶篇与基础篇发在同一个帖子中,因为两者多少有些关联......实战篇和导购篇是否发在本帖中还在考虑......
进阶篇编辑完成!因为进阶篇不算超长,所以就在这个帖子里一次发完了。
本篇是《水冷的秘密》全文中的第二篇,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第一篇的“基础知识篇”,请移步本帖顶楼或者使用传送门:水冷的秘密-水冷基础知识篇
水冷的秘密-进阶与规划篇(网络版V0.8)
文/芒果 图/Kone CWPP Pawel 芒果
进阶与规划篇前言
看完之前的“水冷基础知识篇”,你应该已经对水冷有了基本的概念,但这对于自己组建一套水冷系统来说还远远不足够。之前的“水冷基础知识篇”着重于对水冷原理和部件本身基础知识的讲解,主要告诉大家这些部件是什么和干什么用。而现在你看到的“进阶与规划篇”则把重点放在这些部件的改装和优化,以及它们组合起来时所需的规律和思路上。
本篇大量加入了我自己的鸡肋经验,以及我从许多水冷高手那里偷来的妙招,再加上本文主要面对水冷初学者,所以对老鸟们来说可能显得有点凌乱冗长,请大家保持耐心,呵呵!
进阶与规划篇
关于改装:
水冷部件的改装与CPU超频差不多,大多数是为了获得更强的性能,当然,有些时候也为了获得更YY的外观。水冷系统中主要的改装主要针对冷头、水泵和冷排,其中对于水泵的改装最普遍。
风冷系统中不少人会打磨散热器底部来获得更好的接触,这点在水冷系统中不是那么必要,因为冷头本身的价格较高,绝大部分的冷头在出厂时已经帮你打磨好了。针对Intel CPU顶盖下凹的特点,有些中档或以上的CPU冷头底部都做出了对应的微凸,所以你如果要打磨的话就要同时打磨CPU上盖和冷头底部,而且有些冷头还做了电镀,再进行打磨的话就会损失这些电镀层。

001.jpg (117.44 KB, 下载次数: 49)
配图001: Swiftech GTZ冷头的底面。
最简单的CPU冷头改装方法不用花你一分钱,那就是把CPU冷头换个方向安装。对于使用AMD CPU的朋友来说,大多数CPU冷头都是对称的四方或者圆形,扣具和冷头主体大都可以分离,拆几个螺丝就能让冷头换个方向,而使用Intel CPU的朋友就更简单,Intel的775、1156、1366扣具螺孔都呈四方形,整个冷头连扣具一起换个方向即可。
熟悉CPU的朋友都知道CPU核心的热量分布不是对称的,而冷头底部的吸热能力也不是平均的。如果冷头和扣具的设计允许,把冷头吸热能力最强的部分尽量对准CPU核心最热的部分,就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以Intel CPU举例,冷头可以有四种安装方向,而每一种安装方向都可能会造成温度的不同,有耐心的朋友不妨试试看哪种方向温度最低。

002.jpg (81.89 KB, 下载次数: 45)
配图002: 三种Intel常见CPU的核心布局。
不过,你不能指望这种方法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它带来的波动范围应该在1~2 ℃以内,甚至有可能一点变化都没有,如果变化很大,很可能是你之前冷头就没装好......虽说改善就算有也很小,但蚊子再小也是肉,更何况压榨潜力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下面这个链接是一个针对i7平台的21款CPU冷头横评,其中有给出不同安装方式下的温度变化测试结果,不过这个帖子的图片可能要用代理才能看到:http://www.xtremesystems.org/forums/showthread.php?t=224976 (英文)
为了照顾不懂怎样用代理的朋友,这里引用这个帖子主人HESmelaugh的几张图片简要说明一下:

003.jpg (64.86 KB, 下载次数: 44)

006.jpg (37.8 KB, 下载次数: 44)

005.jpg (18.33 KB, 下载次数: 44)
配图003 / 004 / 005
另外,还有些喷射式冷头会有标配或者选购的多种喷嘴导流板,不同的导流板会有不同的水阻和性能表现,这是一个原厂提供的改装方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折腾一把。

007.jpg (37.55 KB, 下载次数: 43)
配图007: D-TEK的为Fuzion和Fuzion V2喷射冷头推出的FuZion Accelerator Nozzle Kit选购喷嘴。
水泵的改装主要是换上盖和调速两种,其中以换上盖的方法最为普遍,不过能换上盖的泵基本上只有Laing的DDC和D5,其他的泵很少有第三方改装上盖可供选择。DDC和D5的改装上盖中,DDC的要比D5的多很多。基本上这些改装上盖都能提升DDC和D5的流量,不过单泵的改装上盖并不能提高泵的最大扬程,甚至有些时候还会略微降低最大扬程。如果你需要提高泵的扬程来克服水阻,那么你需要支持多泵串联的组合上盖。

008.jpg (80.97 KB, 下载次数: 40)
配图008: XSPC的DDC上盖,有单泵、双泵串联、三泵串联款。其中单泵款式有透明压克力和黑色POM版本可选。

009.jpg (52.24 KB, 下载次数: 34)
配图009: EK的双D5串联上盖和单D5上盖,都有黑白两色的POM材质可选,其中双D5上盖提供光驱位安装支架。

010.jpg (30.78 KB, 下载次数: 45)
配图010: EK的双D5并联上盖(左),相当于两个单D5上盖被做成一体,方便走双水路;而EK的双DDC上盖(右)则是使用串联方式;这两种上盖都提供光驱位安装支架,也都有黑白两色的POM材质可选。
注意:串联水泵上盖可以提高泵的扬程从而抵消一部分水阻的影响,所以双泵串连后实际流量也会比单泵时上升,但这种串联上盖不适合用在水阻很小的场合(比如说把串联上盖的出入水口直接连起来试水),否则很容易出现因为流量过大导致的转子跳动,这种转子跳动不但发出很大噪音,对泵本身也会有严重的磨损。
下面这个链接有9款DDC上盖和两款DDC泵箱的对比评测,使用的泵是Swiftech的MCP355(DDC 3.2),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虽然这篇评测比较老了,但是其中介绍很多关于泵的基础知识还是很有参考价值:
http://martinsliquidlab.petrastech.com/DDC32PumpTopTesting.html(英文)
下面这个链接有XSPC的双DDC串联上盖评测,比较对象是XSPC自家的单DDC上盖,从这个评测可以看到双DDC串联对于扬程有显著提升,但是对最大流量并没有改善:
http://www.skinneelabs.com/58.html (英文)
下面这个链接有3款D5上盖的对比评测,并且详细测试了每款上盖在D5泵5个调速档位的表现:
http://www.skinneelabs.com/d5-tops.html (英文)
如果你仔细研究了以上评测,你会发现DDC在换了改装上盖之后有很大的性能提升,流量几乎翻了一番已经逼近于D5,而且在扬程上还有明显优势。反而是改装上盖对D5泵的性能提升有限,甚至有些改装上盖性能还不如原装上盖,当然,这些性能不行的改装上盖至少也提供了不同方向的水口方便走管。而且D5相比DDC仍有可调速和噪音较低的优势,这不是改装上盖所能影响的事情。
水泵的调速有两种:降速和升速。降速的通常目的是为了降低噪音和减低泵的磨损,D5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有5档调速版可供选择,而DDC则一直没有调速版。不过,如果你打算自己外置调速器给D5泵调速,那么其实可以选择定速版的D5,价格会比调速版稍微便宜一点,而且调速效果更佳,如果是给调速版的D5外置调速器,请把D5本身的调速器置于最高速的5档。
如果你有仔细看D5和DDC泵的规格,你会发现D5的工作电压是8~24V,而DDC是7~13.2V。我们通常在PC电源上只能使用它提供的12V电压,但如果通过外置调速器把DDC和D5的电压提升到12V以上,那么D5和DDC的性能都会比12V供电时有所增强。
下图引用自Martin’s Liquid Lab,反应了DDC 3.2泵在不同电压下的性能(使用DDC原装上盖,实线为水阻线,虚线为功耗线),你可以看到DDC工作在12.99V的时候性能比起12V提升不少,当然,提升电压其实是提升了线圈的供电,使得转子获得更大的推动力来克服阻力,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水阻下转速下跌较少,这会进一步增加DDC的功耗和噪音。

011.jpg (154.5 KB, 下载次数: 39)
配图011
友情提醒:拆机版DDC泵最好不要调速。根据某拆机DDC泵商家提供的信息,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拆机DDC烧毁。事实上我自己也因为调速烧过一个拆机版18W DDC(当时工作在10V,连续运转12小时后突然烧毁),当然,我当时用的调速器比较差,不排除可能是调速器的原因导致烧毁,所以这个信息仅供参考。
下图引用自Danger Den,显示了D5泵在8V、12V和24V时的性能表现(使用D5原装上盖,实线为水阻线,虚线为功耗线,P1~P5分别代表D5的五档调速),可以看到D5在24V下的流量和扬程表现都要比12V时有所提高,但是提升幅度没有DDC那么大。同样的,提升电压也会进一步增加D5的功耗和噪音。下图中还有一个可能的错误,那就是8V、12V和24V下D5的实际转速不应该相同,但是我无法测量D5的实际转速,所以这种猜测仅供参考。

012.jpg (59.76 KB, 下载次数: 43)
配图012: D5泵工作在8V时的水阻线和功耗线。

013.jpg (64.87 KB, 下载次数: 41)
配图013:D5泵工作在12V时的水阻线和功耗线。

014.jpg (63.8 KB, 下载次数: 40)
配图014:D5泵工作在24V时的水阻线和功耗线。
给DDC用的调速器每通道额定功率最好要达到25W,给D5用的则最好要达到35W,市场上有很多调速器能达到这种功率,不过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宣称自己能给DDC或者D5调速,所以选择调速器有一定风险!!除了下面所介绍的这几种水泵专用调速器外,在“水冷基础知识篇”最后的电控部分也介绍了部分可以调泵速的控制器。

015.jpg (92.92 KB, 下载次数: 44)
配图015: Koolance的CTR-SPD10调速器(左),可为单D5或者单DDC调速,额定输出功率36W。
Koolance CTR-SPD24调速器(右),可将12V电压逆变为24V电压并提供调速功能,额定输出功率55W,是专为D5设计的调速器。

016.jpg (54.14 KB, 下载次数: 42)
mCubed的FanAmp,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调速器,它的作用就是放大主板的风扇调速信号,使功率较高的水泵能够直接被主板的调速信号所控制,它只有一个通道,功率25W,可以为DDC泵调速,另外还可以接一个温度探头,当这个探头侦测到温度达到预设值时,FanAmp会接管主板的调速权让水泵全速运转。FreeAmp有两个旋钮,可以分别调整温度预设值高低和主板无风扇信号时的泵转速。
冷排的改造常见的方法有三种,基本上都是针对冷排风道改善的,第一种方法是加宽风道,大家请先看下图:

017.jpg (122.99 KB, 下载次数: 37)
配图017
上图中红色的那个圈是风扇扇叶在冷排上覆盖的范围。大家都知道风扇边缘的风力比中心的大,但有些冷排设计的时候没有妥善的考虑到这一点,最终边框较厚,阻挡了部分风扇边缘的风流,也就是上图中黄色的那两块位置。自己用电磨把这两块黄色的挡风位置切掉可以增大通过冷排的风流量,从而在不提升风扇转速的情况下稍微提升冷排的散热效果。另外,切掉这两块地方也可以稍微减少风扇的切风声,有可能降低总体的噪音。
注意:切割的时候要小心别切过头,不能让风扇框和冷排之间出现空隙(否则就会造成漏风),更不能切伤散热鳍片和扁铜管。建议先拿一个风扇装在上面,然后沿风扇框内圈画线,最后再取下风扇沿线切割。
当然,不是每一款冷排都需要这样改造,比如下图这个冷排就很好的考虑到了扇叶覆盖面的问题,所以不需要自己再动手切了。

018.jpg (115.76 KB, 下载次数: 43)
配图018
即使你没有实际拿到冷排,也可以凭借冷排的图片做一个简单的判断,找一张冷排官方的尺寸图,或者散热面朝上的俯视图片,在两个风扇固定螺丝中心之间拉一条直线,如果边框在这条线之外不少,一般就不需要切割,如果边框非常靠近这条线甚至越过了这条线,你就可以考虑切割边框来改善风道了。

019.jpg (85.46 KB, 下载次数: 38)
配图019: 上图中我在Swiftech MCR120-OP冷排的固定螺孔间画了红线,可以看见它的边框远远超出了这两条线,由此可以判断风扇安装后扇叶不会被挡住,所以完全不需要切割。
不过,冷排的风口开得过大就会适得其反。比如下图这个冷排,风扇与冷排边框之间已经出现了空隙,这将导致一部分气流从这个空隙中逸走,白白浪费了不少气流量,而且这种空隙很难密封。

020.jpg (145.62 KB, 下载次数: 35)
配图020:请留意图中绿圈位置。
第二种改善风道的方法就是在冷排和风扇之间增加导风管。大家都知道,风扇出风口靠近扇叶中心的地方是风力盲区。这样风扇紧贴冷排向冷排吹风时,冷排靠近风扇中心的部分只有很少的气流通过,白白浪费了这块区域的散热面积,所以有冷排吸风比吹风好的说法。但有些时候要把风扇装成吸风不方便,这时也可以考虑用导风管把风扇扇叶和冷排之间的距离拉开,让风扇的气流在这段距离中得以填补中心的风力盲区,从而让整个冷排散热鳍片都有风通过,把冷排的散热面积充分利用起来。

021.jpg (72.27 KB, 下载次数: 33)
配图021: 上图是TFC的Xtender 120导风管,其实就是个透明压克力制作的31mm厚度风扇框,上面有打光孔可以安装LED来打光,自己用12cm风扇拆掉马达、扇叶和支撑架也能实现类似的功效,为了获得最佳的效果,推荐使用12038风扇(厚度38mm)的框架来充当导风罩,因为厚度太小的话气流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填补中心的风力盲区。

022.jpg (144.91 KB, 下载次数: 39)
配图022: Thermochill旧版冷排(24.5mm风扇孔距)的一体化导风罩。

023.jpg (45.11 KB, 下载次数: 43)
配图023: Thermochill新版冷排(15mm风扇孔距)的一体化导风罩。
当然,使用这种方法会让冷排和风扇的总体厚度变大不少,可能增加安装的难度,这个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另外要注意选择螺丝长度,不要顶伤冷排,这个我已经在“水冷基础知识篇”中的冷排部分结尾特别强调过了。
第三种改善风道的方法是密封风道,也就是从风扇框要紧密贴合冷排的框架不留空隙,这样能保证风扇的风流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也有利于风扇建立风压。下图中TFC Xtender 120导风罩配套的这种包边橡胶密封垫(乳白色部分),很适合用于风扇框和冷排框之间的密封,市场上风扇密封垫不少,但是因为没有包边,安装过程中容易被挤出去或者滑落,而包边的密封垫市场上很少见,即使有价格也都比较贵。

024.jpg (129.85 KB, 下载次数: 39)
配图024
不想花这个钱的话也有土办法,去五金店买一支704硅胶,均匀的在风扇框与冷排框接触的边缘部分涂上厚厚的一层(注意不要涂到扇叶或者会阻碍扇叶旋转的地方),然后静置12小时等风扇框上的硅胶干透,这样风扇框就有了一层完美贴合的弹性硅胶密封垫,把风扇固定在冷排上风道就会自然密封。另外,因为硅胶的粘合力不太好,当你不再需要的时候可以很轻松的把它从风扇上剥下来,不会损伤风扇框表面,也不会留下痕迹。

025.jpg (49.32 KB, 下载次数: 47)
配图025
买一点最薄的吸音棉或者稍厚的导热垫(最好不要用ATI糯米糕那种太软太黏的),在下图中冷排上的红色位置贴一条,因为这里通常和冷排边框有高度落差(请自行根据你的冷排具体情况决定),不贴的话气流依然可能从这里漏掉,再加上前面的风扇框密封,基本上风扇和冷排之间就不会漏气了,这样能使风扇的气流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026.jpg (109.25 KB, 下载次数: 40)
配图026
当然,我都能想到的厂商怎么会想不到,下图是Thermochill为其PA140.3冷排设计的Neoprene Gasket NG140.3,使用5mm厚度的氯丁橡胶材质制作的密封垫,带有背胶可以直接粘贴在冷排上。

027.jpg (62.76 KB, 下载次数: 44)
配图027
以上小技巧或许不能让你的水冷系统表现脱胎换骨,但这都是压榨它潜力的有效手段,最要紧好玩,不是吗?
关于规划:
有三种人不需要事先规划自己的水冷系统:第一种是使用XPS 730 H2O那类原厂成品水冷机,不查资料都不知道自己在用水冷的;第二种是不怕花大把的冤枉钱和时间,纯以折腾过程为乐的;第三种是帮别人一次性装机而且从此消失,永远不必负责维护的。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其中的一种,反正我不会买品牌台机、没几个钱可以浪费、我的朋友们不管是不是我装的机出了问题都找我。如果出问题的那台不幸正好是我装的机,那没准还要倒贴交通费和“精神损失费”(冤)......
水冷系统的规划和家里的装修计划其实差不多,首先要明确目标和预算,然后考量可行性,期间可能还要亲自监工(水冷系统往往还要自己施工),最后还要验收(试水跑测试)。装修过的朋友都知道,弄得好花了钱也就罢了,弄不好也一样要花钱,而且还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
首先来看几个规划失败的杯具,特此声明:以下杯具绝对真实发生过,但我也绝对不会透露甲乙丙的个人资料、联系方式和作品图片以免遭到追斩。
A. 甲仰慕水冷已久,自持机箱大什么都装得下,看中一480冷排打算安装在机箱前面板开门处,网上查到该冷排厚度55mm。甲大喜:“我的机箱门后面有60mm!”买回来之后发现忘记计算风扇厚度,冷排加风扇总厚度80mm,从此机箱只能开门露肚兜使用。另,根据水管接头直径并预留余量计算,原以为480冷排长度肯定不会超过52cm,结果到手后发现该冷排长达53cm,只好把机箱下面垫高点凑合着用,甲郁闷之余突发灵感,打算把480冷排改到机身后,一番折腾后发现冷排装好后挡住了显卡,显示器线没法插了......
B. 乙在网上看到大家都用四分管,深以自己还在用三分管为耻,遂决定全部换成四分管。购买了四分薄管和一堆接头后,骇然发现四分薄管的抗折能力比三分薄管差很多,原本能弯过的地方现在不加管内弹簧根本弯不过。于是又买管内弹簧若干,用上管内弹簧后又发现,原有单DDC泵的流量根本不足以排出四分管高处的气泡......遂又加一DDC串联工作,目前正努力研究DDC调速降噪中,问他换了四分管有啥改善?乙想了一会儿后茫然道:“应该会有改善吧......”
C. 丙追求静音,听说水冷很静音于是心生向往。某日在网上见到有人出售思民大水柱,跟帖的人都说超值超值可惜自己不玩水,遂大喜拍下。到货后发现大水柱果然高大威猛,令人心生敬畏,喜滋滋的开机跑OR,前五分钟温度非常满意,十五分钟后忽然发现自己水冷的4G i7 920温度居然还在原本的变形金刚风冷之上?!丙怒拆而重装之,OR十五分钟后温度依旧。上网仔细爬文,方知自己手里的大水柱06年就已上市,散热能力不足以压制4G 920。丙意兴阑珊,拆下大水柱直接引用之前卖家之前的帖子八折开卖,一周后降为六折,一月后含泪降为五折,最终在刀客的狞笑中四折半包快出手......丙多次编辑的卖贴下,依然有许多人说超值超值可惜自己不玩水。
或许有些朋友觉得身为DIYer这样的折腾很正常,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事先做好了规划,这些弯路其实可以不用走,至少不用花这么大代价。谁都不想让这些杯具在自己身上重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做规划的原因。事前多花点时间做风险预测总比事后付出代价来得划算,而且风险预测这种脑力激荡的过程,往往能让你诞生出比之前设想更好的主意。
装修时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进行规划时也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在下文中,我按照我的规划习惯,整理了一些我认为在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它们只代表我的侧重点和喜好,未必完全适合你,但是你可以通过批判我这些思路来得出适合你自己的规划。
明确目标是规划的第一步,想到哪做到哪虽然最终也可能成功,但肯定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明确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画一张草图,这个画图的过程可以让你大概检验自己想法的可行性,并且在画图过程中发现许多自己之前忽视的细节。草图丰俭由人,你不需要懂得专业绘图知识也可以画,连Photoshop的简单使用都不懂的朋友可以在纸上画。画草图时注意尽可能的详细和精确,越详细越精确效果就越好,至少要能反映出机箱、主板、冷排、风扇、水泵、水箱、主要冷头这些体积较大部件的相对位置和尺寸,那种随便拉几个粗略方框当示意的草图不要也罢。下图是波兰水冷高手Pwael为他的联力V2010B所画的草图,图中只反应了几个体积较大的部件,这种草图我看来已经算是很精确了:

028.jpg (90.8 KB, 下载次数: 39)
配图028
下图是香港水冷高手CWPP为他的联力V2000所画的草图,草图中他规划了黑色机箱和银色机箱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因为使用的主板和显卡不同,所以冷头和水路也稍有不同。

029.jpg (120.54 KB, 下载次数: 47)
配图029
如果你觉得两位高手的版本太难画,那么下面我这个山寨版对大多数朋友来说应该不难。这是我帮一位朋友做的联力V600水冷改造规划,使用Photoshop制作。红线框中是冷头和冷排、水泵;红色圆点或者实心方块是接头;蓝色粗线是水管;绿色箭头是风路;黄色部分是使用风冷的部件。这张图中,机箱是从网上找的V600 MOD版本图片,主板和全覆盖冷头都是PS上去的,主板用螺丝孔、挡板和PCI槽与机箱对齐,冷头按照覆盖面积和固定螺孔与主板对齐。这么一张图素材不难找,画起来难度也不高,只是要花点时间。虽然因为图片的视角问题,尺寸无法做得很精确,但已经可以从中大概看出这个规划可行,有经验的水手甚至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套系统需要使用哪些接头和哪种冷排。

030.jpg (215.8 KB, 下载次数: 39)
配图030
每个人有自己的规划风格,比如Kone不太在意性价比,追求效能和静音第一、外观第二、功能第三,他的主力机大都有数量众多的高端冷排和高端冷头来打造庞大的散热能力,喜欢用一堆高端风扇做汉堡来以低转速低噪音获得足够风量,也很注重电控。而我自己一般不喜欢过多的牺牲机箱和主板原有的功能(比如机箱的光驱和硬盘安装位、主板的插槽等),不喜欢那种彻底推倒重来的巨大工程量,更不喜欢花太多钱;我注重性价比,喜欢在紧凑的小尺寸机箱里面充分利用空间,在保证一定效能的前提下追求外形的美观简洁。
世上通常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大多数时候,为了实现目标你最好归纳好自己的需求,列一份可牺牲的名单,比如说可以牺牲原装硬盘架把硬盘装在光驱位,或者可以牺牲光驱位来安装冷排,又或者可以牺牲一部分主板插槽为冷排腾出安装位置等。
以我个人的习惯,我考虑的顺序基本遵循从大件到小件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大小纯粹指体积,不包含价格因素,大件定下了小件就比较容易配合选择了。
注意:不管草图画得多么完美,这毕竟是纸上谈兵,实际的安装过程中你很可能会遇到之前完全没想到的意外情况。比如说尺寸差一点点装不下,或者原定的安装位其实难以施工等,要获得最高的成功率,最好等你先拿到影响整个水冷系统格局的核心大件(比如机箱、冷排、水箱等)后再确定规划的细节。做得好的规划能让你排除大部分的意外因素,但不能指望仅凭规划就可以一路绿灯,意外可能随时在任何地方发生,必要的临时应变能力还是要有的。
以下是一些我自己觉得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
机箱:在芸芸机箱中,有那么为数不多的一部分可以用较小的工程量就搭载水冷,甚至原装就可以搭载水冷。这样的机箱应该是大多数水手的优先选择,我相信大多数水手并不乐意为玩水而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
这样适合上水的机箱有不少,如银欣TJ07、乌鸦2、联力V系列(V1000 Plus、V1000Z、V2000、V2010等)、联力A05N、海盗船800D等等。事实上,只要你不怕花钱花时间不怕苦不怕累,还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任何机箱都强行可以改为水冷,即使它们看起来和水冷半点关系都没有。这些例子包括联力V350 / 351 / V600,银欣SG01 / 02 / 03 / 05......你觉得它们都很贵?那么还有类似酷冷特警340 / 341 、Aopen G325 / 326这样的便宜货。

031.jpg (192.47 KB, 下载次数: 47)
配图031: Pawel的MOD作品Lilianna 2,基于联力PC-33B HTPC机箱,这似乎是Pawel利用手上闲置零件组成的水冷系统,没有之前介绍的Lilianna 那么YY和投入多,但是很务实,Worklog请见:http://forum.pclab.pl/t525684.html(波兰语,主要看图吧)。
如果你手上已经有了机箱并且希望继续使用,网上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改装例子,那么你就更需要仔细规划了。懒惰的朋友可以直接使用外置水冷的方式,只要机身上已经开好水管孔就行。就算没有水管孔也可以用PCI穿管或者自己开两个,外置水冷或许没有内置水冷YY,但是制作难度也直线下降,工程量要小得多,也相对容易让机器内外都保持美观。

032.jpg (122.15 KB, 下载次数: 40)
配图032: 联力V1000Z机箱顶部的水管孔。
正打算新买机箱又对上水有兴趣的朋友,除非你对某款机箱非常执着,否则在选机箱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上水的难度和工程量了,规划做得越早日后的工作量就越少。
主板:这个和水冷的关系不算太大,但如果你选择了一款内部空间比较狭窄的ATX大板机箱,那么或许可以考虑用安装小板(M-ATX)的方法来为冷排腾出位置,反正如今有不少小板性能并不逊色于大板。在后面的实战篇中所介绍的联力A05N改造,就是用安装小板的方式来为冷排腾出空间的,其它关于选择主板需要注意的细节我们会在冷头部分介绍。
冷头:可以上冷头的地方很多,但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哪些部件使用水冷哪些部件依然保持风冷。通常CPU部分是一定会上水的,北桥往往也顺便跟着CPU上水,但是显卡是否上水?如果选择显卡上水,那么用核心冷头还是全覆盖冷头?主板供电是否上水?南桥、内存和硬盘这些发热较低的部分是否上水?这些都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全水冷的系统固然YY,但是冷头越多走管越复杂越难保持美观,对泵和冷排的要求也越高,预算和性价比问题可能也需要考虑。
冷头的选择有时候也会影响你对主板和显卡的选择,比如说,这两代的显卡中,N卡要260以上、A卡要4850以上、而且必须是公版设计才会有全覆盖冷头。主板一般只有华硕、EVGA、技嘉和DFI的高端主板才有全覆盖冷头,不幸的是,高端主板的南北桥和供电部分大多使用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热管散热器,如果你不选择全覆盖水冷,那就意味着你要用几个独立冷头,或者改装/破坏原有的主板一体式热管散热器。

033.jpg (285.27 KB, 下载次数: 41)
配图033: 技嘉的X58-UD5,南北桥和两组主板供电被热管连接在一起无法分离。
当然,也有些主板比较贴心的考虑到了这一点,它们的一体式热管散热器能把北桥上的散热片卸下,这样就可以安装一个北桥冷头。这种方式的散热效果,虽然无法和全覆盖冷头或者紧贴北桥芯片的单独北桥冷头媲美,但是一个冷头可以兼顾南北桥和主板供电部分,显然也是个高性价比的方案。不想或者无法使用主板全覆盖冷头的朋友可以优先考虑这种主板。

034.jpg (89.22 KB, 下载次数: 42)
配图034: 华硕的P6T-Deluxe和P6T-Deluxe V2主板北桥上方的散热片可以拆下安装冷头。另外它也有全覆盖冷头可供选择。

035.jpg (135.11 KB, 下载次数: 37)
配图035: 华硕Rampage II Gene主板没有全覆盖冷头,但是它的北桥散热片可以拆下,这样就能用一个北桥冷头兼顾北桥和主板供电部分,至于南桥可以保持风冷或者换单独的冷头。
小心主板自带的北桥冷头!它们大多只是做个样子的装饰品,几乎全是平板水道,使用三分管宝塔且接头不可更换,最要命的是有时这些所谓的冷头根本就对散热毫无帮助。

036.jpg (141.99 KB, 下载次数: 43)
配图036: 技嘉X58-UD7主板自带的北桥冷头,平板式水道设计、三分宝塔接头不可更换。最要命的是它居然是不是装在底板上,而是装在底板焊接的散热片顶部的平面上,根据Kone的测试此冷头上不上水温度都基本没区别,因为可安装冷头的平面和北桥芯片之间隔得实在太远,即使换装第三方北桥冷头对温度也没什么帮助。X58-UD7是块好板子,但这个北桥冷头实在是其一大败笔。UD9的情况和UD7一样。
北桥冷头一般也可以安装在南桥上,前提是你的北桥冷头不是专用的型号,有适合于南桥的扣具,并且你的主板在南桥芯片周边没有高过南桥的元件。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主板北桥附近很空旷,或许你可以考虑使用显卡核心冷头来增强性能。对于想上南桥冷头的朋友,要注意选择比较薄的冷头,最好接口偏向一侧,尽量避免挡住显卡插槽,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也可以把冷头装歪一点来避免挡插槽。

037.jpg (244.08 KB, 下载次数: 35)
配图037: 我自己的二奶机用DFI JR P45-T2RS主板,北桥上装的是一颗改过上盖的亨利显卡核心冷头,实测比Koolance CHC-122北桥冷头还低3℃。当然,想把显卡核心冷头用于北桥,往往需要你自己DIY扣具,也要自担风险。我的运气比较好,北桥的固定螺丝正好能配合两个大手拧螺母卡住这个显卡核心冷头。另外,我的南桥冷头是一颗改薄了上盖厚度的亨利通用北桥冷头,利用原本的扣具就可以安装在南桥芯片上。
在“水冷基础知识篇”中,我曾经说过“水冷系统中会产生噪音的部件只有水泵和风扇”,不过细心的朋友可能还记得这句话前面还有个“大多数情况下”,那么大多数以外的少数的情况是什么?答案是冷头,如果你的水流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地步(接近2 GPM),少数冷头会产生水流高速经过时的轻微持续噪音(和你夜深人静时可能会听见墙里的水管响差不多类型),频率较低,人耳不容易听见,但如果你听见了,那要么是你太较真,要么就是你的减噪工作已经达到一定层次了。假如你确定水冷系统中确实已经排泡完全了,那.....遇到这种问题我也没什么好的解决方法,自认倒霉吧,只能暗恨设计师考虑不周了.....倒霉的也不止你一个,我那台二奶机的XSPC 8800GTS显卡全覆盖冷头就有这种问题,还好我的静音手段不太到位,平时这种声音被掩盖在硬盘空转噪音下,基本上要硬盘停转之后才能听见。
接头与水管:就我个人的习惯,我比较喜欢在一套水冷系统中使用风格统一、至少风格接近的接头,主要是为了美观和通用。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选好冷头之后优先考虑接头的类型,因为冷头与接头可能出现兼容性问题,另外在在位置很狭窄的地方,也要考虑到接头的直径和高度问题。
比如说,北桥和南桥冷头上盖一般都比较小,出入水口靠得比较近,通常没有空间安装两个快拧特别是直径较大的四分厚管快拧,除非你用45度接头把出入水口错开,为北桥和南桥冷头选择接头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一点。对于一些接口靠得近的CPU冷头也要小心这个问题。下图中我这台二奶机的CPU冷头是Enzotech 的SCW-REV.A,这个冷头因为出入水口靠得近所以不能装四分厚管快拧,另外这个冷头底部密封圈接触位置比较狭窄,我试水时发现EK的四分薄管快拧在它上面容易漏水,所以最后索性全换成Enzotech和Koolance的宝塔接头了。

038.jpg (216.41 KB, 下载次数: 36)
配图038: 我的二奶机主板,因为南桥冷头和显卡PCB很靠近,所以选择了宝塔接头,管箍也用塑料的避免无意中碰到PCB造成短路。
为了减少水阻,水路中最好少用非蛇管的90度接头,因为它们的水阻较大,举个例子:我自己的一次水路改造中,把两个Koolance 90度接头换成Koolance直通宝塔,水流量从3.8LPM直接上升到4.6LPM,改善非常明显。
下图是波兰水冷高手Pawel的两次走管图片,他甚至连45度弯头(当然是水阻最大那种Koolance 钻孔45度弯头)都不想用,下图中左为老版本,右为新版本,可以看见新版本几乎全部使用直通头,走管是没那么美观,但是水阻较小。

039.jpg (208.56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039
下图是我自己的二奶机裸测时的走管方式,也是全部使用直通接头来降低水阻。

040.jpg (235.2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040
直通接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省钱,一个弯头的价格通常可以买两三个同品牌的直通接头,这对我等穷人来说也很重要。能在水管防折能力内做到的连接,我一般不会使用弯头,在我的观点看来,弯头是迫不得已或者高度注重美观时才会考虑的选择。
除非是单DDC3.2/3.25、D5或者单京威DP-1200水泵,否则我不建议单泵水冷系统使用四分管。当然,如果你不介意管子高处的气泡排起来比较痛苦得话,追逐粗壮威猛也没什么不可以。其实,四分管的水阻虽然比三分管小些,但是小得有限,我自己的数据是三分管换四分管之后,流量从4.6LPM略微上升到4.9LPM(双DDC 3.2串联)。如果你选择四分管又打算用快拧的话,要准备好在接头上投入更多,因为四分管快拧基本没有国产货。质量稍好些的国外品牌四分管快拧最起码是每个40块起,60~80块的也屡见不鲜,而宝塔质量较好的国货是每个15块左右,国外品牌每个30块左右的已经是质量和做工很好的了。
另外,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请优先考虑抗折性能好的厚壁管(主要针对四分薄管,因为三分薄管的抗折性能也还不错),然后再考虑管外弹簧,尽量不要使用管内弹簧,因为管内弹簧会明显的增大水阻。实在迫不得已非用不可,也要尽量控制长度,把弹簧剪到能防止折管的最短长度就可以了。
水管的颜色选择方面看个人口味,用有颜色的半透明管子,就注定了你以后只能用无色或者和管子色彩类似的水冷液;用不透明的管子,则不管水冷液多么YY,都只能在水箱和亚克力上盖的冷头/水泵看到;另外最好不要打先用透明管子再频繁换水颜色的主意,因为透明管子在使用两三个月后,即使水冷液的质量很好,也会有看得出的内壁轻微染色,这时如果你再换其他颜色的水,结果很可能是看起来颜色不纯,恐怕就不好看了。
如果你打算使用止水快插,那么止水快插所在的位置也很重要!因为公母头断开的时候会有残水流出,虽然残水很少,但如果滴到板卡上也会很麻烦。所以最好把止水快插放在离板卡稍远,或者方便用纸巾吸附残水的地方。
冷排与风扇:有怎样的冷排就有怎样的性能,首先你应该想好自己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散热能力,稳定运行和温度好看完全是两种档次。粗略的说,就是假设你的冷头和水泵都是一般的货色,单单让一个超频到4G的i7 920(1.3V以下电压)稳定运行,在1200转风扇转速下,你将需要一个国产360厚铜排或者一个中档360进口薄铜排(比如Swiftech MCR320);如果想要温度好看点,那么需要两个国产360厚铜排或者一个中档的进口360厚铜排(比如XSPC RX360)。比如一颗体制不错的1.232V 超4.2G i7 920,27.5℃室温下一个XSPC RX360加一个RX120,满载四核心平均温度是66℃。再往上就比较没谱了......比如Kone的主力机,1.408V电压超4.5G的i7 980x,就算出动两个Feser X-Changer 360和一个Thermochill PA.120.3,25℃室温下满载才能压在63℃的平均核心温度。
总而言之,对超频的i7平台来说,除非你不超频或者只是小超才可以考虑更小的240或者120冷排,否则一个360冷排是必不可少的,装不下360的朋友,最好也要考虑一个120加一个240厚排的格局。
在规划中,冷排的安装位置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特别是打算把水冷全内置在机箱里的朋友更要注意。一般的360厚排最低长度是390mm,宽度最小120mm,厚度从45mm~60mm不等。这还没算风扇的厚度,一般12cm风扇标准厚度是25mm,但是也有特殊的,比如说安奈美的火蝠厚度就是27.5mm,Thermaltake还有20mm厚度的12cm风扇......我不建议大家考虑厚度在20mm以下的12cm风扇,它们在可接受的噪音下通常风压和风量都不够,对于鳍片较密的冷排特别是厚排很容易出现吹不透的情况。风扇的入风口最好保持35mm内没有大的障碍物,不然会影响风扇吸风并且造成吸风噪音。
选择冷排风扇的原则很简单,在噪音可以被你接受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风量和风压最大的产品。在厚度不是问题时,尽量选择更厚的产品(通常同样转速时,它们的风量和风压比较好)。比如说预算较高时,我个人喜欢用安奈美,偶尔也用猫头鹰P系列;预算一般而且空间足够时会用千红的12038温控风扇;预算紧张时则一概选择网上已经火了一阵子的SONY FDB,这种价格经济的风扇最高可以跑到1600~1700转,可以用来测试一下高风量时的冷排表现,平时我喜欢把它放在900~1100转使用。如果是需要方便清理的场合,我也会考虑超频三的智能F-128(PWM),它是四针PWM温控风扇,1200转时,噪音、风量和风压也都还过得去,较小的电机能让扇叶出风的面积更大,而且扇叶可以单独拆卸。

041.jpg (103.85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041: 安奈美的许多高端风扇都有上佳的风量和风压表现,噪音控制也不错,扇叶还可以单独拆卸,这在清洁冷排和风扇时非常方便。
具体的冷排尺寸可以到冷排厂商的官方网站查询,一般大厂都会至少公布冷排的三围,甚至有详细的尺寸图。

042.jpg (88.6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042: Koolance HX-CU1020H冷排的官方尺寸图。
在预算许可的前提下,我建议那些希望把冷排内置在机箱里的朋友考虑优质的进口冷排。一分钱一分货,优质的进口冷排通常要在性能上胜出同类国产冷排不少,机箱内的空间有限,应该尽量选择那些效能高的产品。而打算使用外置冷排的朋友则可以考虑使用国产厚铜排,因为外置冷排不太受体积限制,你完全可以用几个经济的国产冷排来达到甚至超过高价进口冷排的性能,三个国产360厚铜排加上配套的风扇,才不过与一个中高档的进口360厚铜排价格大致相当,但性能基本上可以胜出所有的单个进口360厚铜排(怪兽级的除外,比如TFC Monsta)。
外置安装冷排时灵活度很高,你愿意摆什么造型都可以,固定也相对简单,最常见的是放在机箱顶上或者挂在机箱背后,也有挂在机箱侧面,或者与泵/水箱做成一体单独放置的。机箱内置冷排的限制就大得多,常见的一般不出利用光驱位安装、机箱顶部开孔安装和机箱下方侧面进风三种。

043.jpg (212.48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043: CWPP改装的Antec 1200水冷,利用机箱12个光驱位中的10个来安装360冷排。

044.jpg (89.32 KB, 下载次数: 20)
配图044: UN Designs的冷排光驱位安装支架。也有很多厂商有类似的产品。

045.jpg (128.86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045: Kone的联力A05N MOD,顶部开孔,冷排贴顶安装,风扇在机箱外,使用了Koolance的SHR-1020BK风扇罩,这个风扇罩可以用于固定风扇和冷排,并对外露的部分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046.jpg (78.27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046: Koolance的SHR-1020BK风扇罩,支持3风扇安装,另有银色款,还有240和480冷排用的款式和8、9、14cm风扇用的款式。

047.jpg (137.29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047:波兰水冷高手Pawel的MOD作品Lilianna,冷排安装在机箱下方,使用侧面进风方式,联力V2000系列及银欣TJ07常用这样的方法改造。

048.jpg (27.75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048:WCUK的冷排竖放安装支架
当有两个或者多个一样的冷排时,让它们并联工作通常能获得比串联好一点的散热效果,对减少总体的水阻也有帮助。当然,即使两个排完全一样,也尽量给它们用一样的接头和水管长度,以使并联的两个排水阻平均,否则一个排的水量多一个排的水量少,就很容易导致散热效果还不如通常的串联。注意,不同的冷排最好不要用并联连接,因为水阻不平均,通常这样做的结果还不如串联。
冷排最好不要装在泵和水箱之间,除此之外,冷排在水路中装在任何部件的前后都可以,先进冷排还是后进冷排对散热效果并没有什么影响,布局的时候不必强求水走完所有冷头后再进冷排。
影响冷排的散热效果的因素,除了由风扇决定的风流量和风压外,主要就是温差,所以最好保证冷排能获得机箱外的冷空气。构建冷排风道时要注意这一点,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选择让风扇从机箱外抽冷风,经过冷排后再进入机箱。为了防尘,你也可以适当的在冷排风扇吸风口做一点防尘措施。不过,防尘措施越严密,风扇吹向冷排的风通常就越弱,从而导致冷排散热效果降低,而且防尘罩可能导致风扇产生吸风噪音,所以防尘和风量之间就要你自己找个平衡了。
请注意,你要想办法把吸收了冷排热量的热风排出机箱,否则这些热风会堆积在机箱内加热部件,最终造成总体散热效果下降。单单依靠机箱的缝隙不足以把这些热风排出去,所以你最好能有其他的低速风扇来为机箱通风。
如果你对噪音很敏感,可以考虑用两组风扇中间夹一个冷排的汉堡式,这样能降低吹透冷排所需的风扇转速,进而降低噪音。当然,这样的做法也会让总体的厚度加大,所以前提是你有地方安装。
尽量避免用两个冷排夹一组风扇的汉堡式,虽然这样的汉堡式总体积最小,但会让处于风道下游的那个冷排无可避免的吸入前一个冷排的热风,于是风道下游这个冷排散热效果就降低了。当然,这样的两个冷排还是要比单个冷排强,我自己有时也会在追求紧凑的情况下用这种汉堡方式安装冷排。在我的系统满载时,这样的汉堡式会比两个冷排风道分离时水温高1.5℃。
水泵和水箱:在水冷系统中,水泵和水箱一般是见缝插针的安装,注重美观和方便使用即可。在规划时,最好让水箱处在能方便加水的位置,管式水箱最好不要两头分别出入水(维护和加水时拆起来比较麻烦)。水泵的入水口最好比水箱的出水口低,另外水泵出口最好不要用弯头,如果能保持水泵出水口是直通接头并且出水管尽量直一些,可以增加水流的惯性,对提高流量有一点轻微的帮助。如果要单泵分双水路,尽量让分管器靠近水泵出水口,也请尽量使用Y形分管器,水阻要比T形和F形小不少。
水泵不能以转子朝下的方式安装(也就是不能让水泵电机的尾部朝上),另外水泵最好离硬盘远一点(10厘米以上),因为据某高人说水泵工作时的磁场有可能会对硬盘产生不良影响。如果非要紧贴硬盘安装,最好能贴着水泵加一层厚度至少1毫米的非磁性金属板屏蔽一下。实在懒惰的话,剪个可乐罐把铝皮在泵上面包几层,这点特别是用拆机DDC泵的朋友要注意。
水泵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振动,想安静的话就要做好避震措施,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水泵与安装面之间隔一层厚实的海绵或者橡胶垫,就当水泵是硬盘那样做避震就可以了。
注意水泵的功耗,就算是最省电的京威DP-400和DP-600耗电都有6.5W,DDC 3.1是12W起,DDC 3.2是19W左右,D5更是达到24W,所以通常不能直接从主板风扇接口供电。虽然有些厂商的水泵会提供类似风扇接口的三针插头,但要分清楚这个插头是配合调速器用的还是输出水泵转速用的,是后者的话,才可以插主板风扇接口。
大多数水泵工作时热量比较低,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散热措施,除非你的水泵装得很密集,不然只要别把水泵整体封闭起来就可以了。不过,使用DDC 3.25并且不调速全速运转的朋友要注意,最好能让水泵处于通风的地方,甚至在水泵底部装个6~7cm的风扇对着吹,转速在1000转就足够,因为DDC 3.25算是常用水泵中最热的一种。

048A.jpg (159.09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048A:Koolance为其PMP-400水泵(也就是DDC 3.25)设计的散热马甲Heat Sink for PMP-400 Pump,全金属+镀镍设计,底部还有可安装风扇的散热片,外观也很YY,不过价格相当于半个DDC水泵了。
光驱位水箱不用说,管式水箱一般也都会提供专门的安装扣具,非标准的水箱就要仔细考虑安装在哪里好了,水箱不大的话可以直接用带背胶的3M魔术贴粘到机箱上,水箱要是比较大就要你自己找地方放了,如果你对水箱的质量不放心,把它放在漏水时不会流向主板和板卡的位置比较保险。
水泵的安装没有太多的讲究,如果你懒得动手,可以考虑买光驱位的一体化泵箱(出入水口的管子留长几厘米,方便把水箱稍微挪出光驱位,露出加水口来加水)。另外,如果你对噪音敏感的话,留心观察水箱没加满的时候是否有泵的共鸣噪音,如果发现有,尝试买一个水箱加水口转G 1 / 4螺孔的转接头,然后装个接头拉一小段管子,管子末端上个堵头,加水时打开堵头把水加到刚刚在水管里面看见有水。这样可以填满水箱的空间,破坏它的共鸣腔结构减低噪音,另外还可以用这段软管在你方便的位置加水,避免在加水时不小心流到泵上。不过这招一般只对泵箱一体的水箱比较有用。

049.jpg (213.93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049: XSPC的DDC泵箱,水箱加水口通过转接头改为G 1 / 4螺孔后装上延长管,可有效减低水箱共鸣声。
亨利水冷有出只占一个光驱位、可以安装两个DDC泵的光驱位压克力托架(安装市售版薄底原装上盖DDC只占一个光驱位,厚底的拆机版DDC就要两个光驱位)。如果你想要见缝插针,那么下面这些UN Designs出的各种水泵安装支架也许合你口味:

050.jpg (64.34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050
走水路:走水路与选水管不同,它主要指水管连接各个部件的方式,而不是水管的选择。
大多数情况下,我会选择走串联水路,但是在水阻大而且预算充裕的时候,我会选择走并联水路。串联水路大家都很熟悉了,它的优点是可以最有效的利用冷排,不容易出现并联水路那种一路热一路冷的情况,但是串联水路也有缺点,就是部件多的时候水阻大,有时即使用到双泵串联也未必能获得满意的流量。并联水路比较好的解决了水阻的问题,每一路的水阻都可以得到控制,只是真正的并联水路至少需要两个泵和两个冷排(每路一个),成本较高,走管也可能会比较复杂。
不过,并联水路的分路依据可以灵活把握,并不一定要把高热量的部件单独分在不同的两路。比如说我有时候会让CPU和显卡走一路,配一个大冷排和流量/扬程较高的泵;而水阻大热量又不高的主板全覆盖和内存冷头走另外一路,配较小的冷排和性能较低但安静的泵。

051.jpg (149.92 KB, 下载次数: 24)
配图051: 波兰水冷高手Pawel某次心血来潮的搞笑:“超级并联水路”,差不多每个冷头都被走了一个单独水路,当然这也就是摆个样子而已,并没有真正上水。图中右边的一排穿板螺孔其实大多数是设计来给水箱打光的,只是装上接头客串一下而已。
并联水路也不一定非要死板的讲究两路完全不联通,比如说你可以让这两路共用一个水箱,这样可以让两路的冷排在一定程度上均摊负荷,同时又不会有串联水路水阻大的问题。
也有一种把串联和并联水路混血的方法,就是在靠近泵的出口处设一个Y形三通分开两路,当并联水道那样走,然后在进水箱之前再用一个Y形三通把两路合为一路(如果水箱有三个或者以上接口,也可以利用水箱的接口来把两路合成一路)。这样的方式能够减低总体水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泵的流量,但是这种混血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两路的水阻严重不平均,可能会造成其中一路水流过慢,进而影响该路中冷头的吸热效果。

052.jpg (125.98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052: 这张图我在“水冷基础知识篇”贴过一次,现在再贴一次,这是PrimoChill的杰作Typhoon III D5泵箱,首个有双出水口和双入水口的D5泵箱,它很适合于用来走我刚才提到的混血水路。但Typhoon III不只是提供多一组出入水口而已,它同时也改良了D5泵腔的形状,设计了一个更大的泵腔。在Skinnee Labs的测试中,从这个改良泵腔出来的两路水,每一路的流量都能基本与D5原装上盖打平,虽然占了点混血水路水阻低的便宜,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成绩。Typhoon III一发售就被水手们疯抢,直到今天都是热门货,可惜国内基本没见过。想要体会Typhoon III有多牛逼的,看看这篇评测吧:http://skinneelabs.com/primochill-typhooniii.html (英文)
走水路时,请记住冷头和冷排的连接顺序其实是无所谓的,泵出水先进冷排还是先进冷头,先进这个冷头还是那个冷头,得到的最终性能基本没区别。
一定要记得预留一个排水口!不然就会陷入装上容易拆下难的尴尬。排水口最好设计在水路中垂直高度最低的位置,通常只要一个T型三通配合堵头就能实现,如果不方便设置在最低位置,也可以设置在稍高的位置。不过,仅凭排水口并不能排干水冷系统中的水,因为总会有些水积存在冷头、冷排的死角部位无法流出,所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在水路中其它部位再设一个“吹气口”,配合你的肺活量就能把死角中的残水从排水口中吹出来,不过小心别把自己的口水吹进去......

053.jpg (156.91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053
即使已经有排水口和吹气口,对于黏附在水管内壁和接头内壁的少量液膜你也毫无办法。所以在拆卸水冷系统之前,除了尽量排水之外,也要准备好纸巾包住接头再拆,拆完之后立即用堵头堵住水管或者螺孔,以免那与人品有关的一滴水酿成大祸。
关于规划,我目前所能想到的都列在这里了,希望能对各位的规划过程有些帮助。事实上,我有空时经常叼着烟站在自己的水冷系统旁挑毛病,手里拿着尺子量来量去,不断的设想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案,不断的推演和评估这些备选方案的风险和工作量,经常一待就是整个小时。刚开始时,老婆还会过来摸摸我的额头,小心翼翼的问我哪里不舒服了。不过现在她已经习惯了,一般最多只会提醒我烟灰掉在地上了要记得打扫之类。
关于定制:
水手们经常有些稀奇古怪的构思,有时候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所需的成品,而这些产品没有一定的加工手段和原材料是无法制作的,于是定制在许多时候成为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谁都知道定制不便宜、可能出错、而且肯定不会很快到手,但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定制部件往往能够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个诱惑实在不小。
想要定制,首先你自己要有清楚的构思,要能给出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尺寸,不能完全依赖加工方帮你设计,否则不但成本高,而且最终的成品很可能与你心目中的相去甚远。
定制部件可以很简单,比如说下图中香港水冷高手CWPP定制的这两种连接两截蛇管的接头,基本上你只要说明尺寸就可以制作,这种简单的部件加工方很容易就能理解:

054.jpg (268.14 KB, 下载次数: 17)
配图054
定制部件也可以很复杂,比如说下图是香港水冷高手CWPP为LSI SAS 8888-ELP磁盘阵列卡所定制的冷头,包括了设计图纸和最终成品照片。最让我感动的是,CWPP的Flickr相册中分享了许多自制冷头和配件的详细设计图纸,这种用于创新和乐于分享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CWPP的创新和分享精神也是我撰写拙文的动力之一。

055.jpg (81.15 KB, 下载次数: 16)
配图055

056.jpg (99.14 KB, 下载次数: 19)
配图056
定制的时候,你就是设计师,你自己必须做足风险预测,尽量模拟各种实际加工和使用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大多数非机械专业出身的朋友来说,要画出一张规范的尺寸图都可能不容易,还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可能实现的要求,比如说要一个显卡核心冷头,要求G 1 / 4水口但是装上显卡后整体厚度在单PCI槽之类......所以一个碰运气的做法就是去接受定制的地方看看是否已经有人之前已经定制和你类似的东西。我自己经常去亨利水冷的淘宝店,那里不但接受定制,还有大量以往客户定制部件的图片,很多时候就能从中找到灵感。
关于试水:
所谓试水就是让水冷系统试运行,通常是为了检查是否有漏水,以及流量、噪音等方面的表现。试水的时候电脑中一般只有水泵、电控设备和风扇通电,主板显卡的电源插头最好拔掉,以防万一漏水造成损失。
试水是每个水手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它或许枯燥又繁琐,但它也是避免漏水的有力保障,我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坚持试水!不管你是菜鸟还是老鸟,运气都是一样靠不住的。
试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个或者几个部件的部件试水,一种是完整组装后的上机试水。部件试水主要是在水冷部件刚买回来的时候测试一下它是否漏水,类似于你买板卡时会点一下看亮不亮。部件试水时还可以顺便冲洗一下部件内部,只不过部件试水需要的时间要比板卡点亮一下的时间长,个人建议部件试水最好能持续15分钟。

057.jpg (229.97 KB, 下载次数: 14)
配图057
部件试水中要注意,水泵本身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试水时间超过30分钟的话,水路中最好能串联一个冷排,以免水温过高。另外,在试水刚开始的前几分钟要特别注意,如果有漏水,通常就发生在前几分钟。还有,最好不要把试水的部件摆放在电脑和电器附近,以免万一漏水殃及池鱼。
不要因为部件看起来完好就跳过试水,没准人品爆发材料里面就有砂眼;也不要因为是试水就随便安装连管箍都不上,要知道水路简单之后流量更大,在家里弄喷泉其实不好玩。对于初学者,强烈建议在上机试水之前至少先做两三次部件试水,期间你会积累排泡和加水速度等经验,这对之后的上机试水和日常维护至关重要。
最便宜也最疯狂的终极部件试水:某天我坐在马桶上冥思苦想时,忽然发现家里的洗衣机水龙头其实可以装上四分管......于是这种疯狂部件试水方式就此诞生.....

057A.jpg (61.59 KB, 下载次数: 18)
配图057A:洗衣机水龙头一般都用四分管,接口一般有宝塔和带卡扣快插两种,最好选择宝塔型的(图中这种),实在没有的话,快插型的也应该勉强能用。切记一定要上那种拧螺丝的管箍,并且务必要拧得尽量紧。需要用三分管或者其他管径的朋友,可以自行加装转接头来实现,因为我好像没有见过能上三分管的洗衣机水龙头......
洗衣机用龙头直接与家用自来水联通,只要你家里的自来水供水压力不算太低(在我家里,这种试水能提供远超3个DDC 3.25串联的压力和流量),那么这种试水对于水冷部件就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自来水试水的压力能有多大?这个可能每家都不同,在我家里,如果用堵头封住一头然后另一头用自来水加压,足够把我用那种壁厚为2.4mm的四分管撑到接近五分管大小,在这样变态的静态水压下,一些余量不足的冷头可能会漏水,比如我自己二奶机上那张XSPC 8800GTS G92全覆盖显卡冷头会轻微漏水,而主力机的Koolance GTX285全覆盖冷头则完全不漏水。某款国产的旋转接头,在这种试水下只要轻轻一旋转就直接两头崩开,而Koolance的旋转接头则可以随意旋转而完全不漏水。
正因为这种试水的压力很高,我不建议较薄的水箱特别是粘结式水箱等部件使用这样的试水方式,因为高压很可能会造成水箱等部件的损坏,反正水箱之类的部件在实际水冷系统中也基本不承受什么压力。
因为水冷系统中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压力,所以在这种自来水试水下即使漏水,实际水冷使用中也很有可能不会漏水;而在这种自来水试水下如果不漏水,那么实际水冷使用中肯定不漏水(如果部件未受破坏也没有过度老化的话)。
由于水压较高,如果你想使用这样的试水方式,请注意安全,建议冷头端的接头最好使用快拧,如果要用宝塔,务必上那种拧螺丝的管箍,而且务必要拧到最紧!另外,建议在洗衣机龙头上接一根稍长的四分管,让试水的冷头悬吊在一个桶中,以防万一冷头脱落飞出伤人。试水时附近的电器最好移走或者关闭电源。当使用一头封堵一头加压的试水方式时,请非常缓慢的逐毫米打开洗衣机龙头开关,只有在目测到四分管中的水面已经不再上升或者四分管已经被水彻底填满后,才可缓慢的把洗衣机龙头开到最大。
做这种试水时别穿得那么人模狗样,因为随时可能会被瓢泼大雨淋湿,呵呵......
对质量不佳或者已有损伤老化的冷头/水管/接头/冷排,这种自来水试水方式可能造成部件的损坏,请自担风险,作者不对你所遭遇的任何形式损失负责!
完成部件试水后就可以进行上机试水了,这时冷头都装上板卡,冷排和水泵的位置也相对固定了,总体已经非常接近正式运行的情况,主要区别就是主板和显卡等部件没有通电。上机试水一般建议持续一小时,同样,在试水刚开始的前几分钟要特别注意,如果有漏水,通常就发生在前几分钟。
加水开泵前,要再次检查所有的接头密封圈是不是已经压紧,确认水路中没有忘记安装的堵头和忘记关的排水阀,然后能用卷筒卫生纸紧紧的包裹接头,这样万一漏水你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纸巾变色变软。纸巾最好能包10层以便有较大的吸水能力,为你赢得发现和反应的时间。包纸巾这一步千万不能省略,因为试水时主板虽然没有通电,但万一漏水,水冷液滴到板卡上要弄干净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都确认好了就可以开始加水,水不要加太满,够循环就可以,通常是加到水箱最大容量的一半,然后等泵把水抽走后再加,让液面保持在水箱高度的一半左右。在刚开始试水的时候,如果你的泵能调速,先调到最低,让泵把水箱里的水缓慢的填入水路;等水箱的液面不再下降后,把泵速慢慢的调到最高,让快速水流把水路中的空隙填满,把大气泡带进水箱排掉;然后再视情况降低泵速让小气泡有时间慢慢释出。期间你可能还要用手指轻弹和挤压水管,或者摇晃冷排来帮助排泡。

058.jpg (140.41 KB, 下载次数: 15)
配图058
再次提醒!初次上机试水时不要把水箱加太满,因为在泵的压力下,水管会被轻微的撑开。当泵停止运转后,水管收缩回弹,这会导致水箱中的液面上升,水管总长度越长,关泵后水箱液面上升就会越高。很多初学者因为没有注意这一点,加水时把水箱加得很满,结果在关泵时水箱中的水就一下子溢出来。
友情提醒:在试水之后的正式工作中,水冷液温度会比试水时更高,这样水管意味受热软化就会被撑开得更大些;如果在电脑运行时给水冷系统加水,而且在加水后关紧了水箱盖,那么在电脑关机后水管的冷却收缩就会令水冷系统中产生压力。在管子比较长时,这种压力甚至会超过泵的压力,有可能导致一些密封不太到位的接头和冷头漏水,所以如果在水温较高的时候加过水,最好在关机之后拧松一下水箱盖来释放压力。
上机试水时要把电源开关放在顺手的地方,如果前几分钟有事临时要离开,宁可中断试水也不要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试水。试水过程中冷排风扇可以不开,单纯应付水泵的热量靠冷排被动散热就很轻松。
如果你在试水成功后又重新改动了水路,那么最好重新试水。在完成定期换水和维护之后也要重新试水,不要觉得不耐烦,想象一下万一漏水的惨状吧!
为了试水方便,我建议大家最好准备一个多余的PC电源,额定功率有100W就完全足够了,用跳针启动单独为水冷部件供电。另外在水泵和风扇布线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可以方便的接驳外置电源。这样不用动主机原有的布线,又可以实现水路和电脑供电的分离。
友情提醒:通常情况下,水冷是封闭的系统,也就是说,只要你关紧水箱盖,水冷液的挥发应该是非常非常缓慢的。如果你确定已经完成了排泡,但是水箱中的液面还是在以每几天可以察觉到的速度在下降,那么你应该怀疑自己的水冷系统中有很轻微的漏水。
我曾经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一个朋友的水冷系统装好后,水箱的液面每两三天就会下降1厘米左右,但是在所有的接头上包纸巾观察一天后,却没有任何一处纸巾上有水冷液的颜色。最后我们拆开了整个水冷系统,最终发现有一根风扇螺丝长了一点点,把冷排的一根扁铜管顶穿了一个小洞!不过,因为螺丝一直顶在这个位置上,所以并没有大量漏水只有很缓慢的渗水,而这些渗水还没来得及流下来就被风扇吹出的热风给蒸发干了。这里不是接头位置,所以包纸巾没有发现,而平时风扇又挡住了这个位置无法观察到。由于朋友所用的冷排一时无货,最后我只好剪掉了这个扁铜管小洞附近的一段散热鳍片,用AB胶把这个小洞附近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 这样又坚持了半个月直到朋友定的新冷排到货后才换下,然后把旧冷排送去做补漏。不过这个旧冷排就算是补好了性能也有所下降,日后只能当作试水用排和备用排了。
进阶与规划篇小结
许多时候,你冥思苦想而无所得的解决方案,别人早就想出来了,甚至已经做出来都快玩腻了......所以不要闭门造车,不要以为自己天纵之才无与伦比,而要积极到各大水手论坛充实自己,关注最新动向;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成败避免遗忘;更要乐于分享你的心得,没准你无意中获得的某个小小心得,正是某位正在苦闷发呆的水手所需要的。另外,要谦虚谨慎,懂得越多的人只会认识到自己不懂的更多,这世上从来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更好的方案。
如果你是从头到尾的看到这里,那么你又经历了近两万字和五十多张图片的考验,现在你对水冷的认识应该可以算是理论上入门了,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实战篇,围观一下Kone是怎么折腾一套水冷的吧。
本篇是《水冷的秘密》全文中的第二篇,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第一篇的“基础知识篇”,请移步本帖顶楼或者使用传送门:水冷的秘密-水冷基础知识篇
有兴趣继续看实战篇的朋友请走传送门:第三篇 实战篇。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请问是否会有关于密封圈的升级指南呢?
小弟接触过一些密封圈的生意,知道一些诸如NOK、CR、B+S、CFW之类的名牌,材料也根据用途有NBR、NBM、FKM、FVMQ之分,不知道能否应用到水冷系统?
评论
我操,lz,我顶你,我顶你个肺啊……
评论
抱歉,拙文中没有密封圈升级指南.....或许我的认识比较肤浅,在我看来,只要密封圈保持一年一换,安装的时候注意不要损伤,在绝大多数低压低温的水冷系统中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至少我玩水三年中还没有试过因为密封圈的质量问题导致的漏水或者故障。
我玩水历程中目前唯一遇到的与密封圈有关的问题是Koolance止水快插公头上的密封圈容易破损,不过那是因为这个密封圈在插拔时和配合紧密的母头剪切比较厉害的缘故.....所以我基本上每插拔100次左右就会换这个密封圈。
评论
*/-91又一个坏蛋啊....
评论
九点来看进阶篇,楼主实在是太强大了,我再次佩服的五体投地,我终于有希望一边工作一边听贝多芬的田园了~*/-58
评论
好文章 顶下
评论
..........我觉得国人现在对任何事物缺少的就是楼主这种心态 不得不佩服楼主的情操
评论
看得目眩神迷
评论
感谢欣赏*/-30
不过我这类人往往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发不了财出不了名,也就只能不起眼的混混.....
其实我也很想有钱很想出名......不过我更贪恋过让自己舒心的生活,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现在时不时就很忧......
骨子里,我就是一懒人......
评论
进阶篇已经编辑完毕,现在等大家的意见看怎么发实战篇和导购篇......
评论
真给力啊~支持!
评论
感谢楼主分享。其实水冷就是慢慢不断的玩出来的。多尝试,就有多结果。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的支持。我也经常同你一样,对着自己的系统发呆。一次一次的推翻自己已经完成的东西,从新来过。越是玩到后面,就越发现自己所需都需要单独加工或者改造,市面上的配件很难完全满足自己。
不过我人懒手又笨,一般不会发东西上来献丑。感谢你以及你的朋友让大家分享了这些。花了我一个多小时才看完。*/-94
评论
握手+感谢欣赏。
别的不说了,呵呵。
评论
连看了3个部分,看完后有了跃跃欲试的感觉,目前还是先淡定,等待后边的内容吧
评论
现在好像已经有5个部分了.....呵呵。
这样也好,其实现在夏天也过得差不多了,好好规划之后再行动,成功率会高很多:)。
评论
在chiphell上看到超级好文,先顶后品尝!
评论
我还是建议分开发吧....
评论
在这里呆了这么对,终于有人说按奈美和猫头鹰风扇的好话了
评论
CHH的会员们你们真是太幸福了……我当初开始玩水的时候哪有这么详细的教程……
这么全面的教程别说是在国内,国外都是数一数二的了。
这篇帖子写出来所花费的时间和经历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么好的资源啊,我只恨一贴不能+999*/-94
评论
回复 assisterah 的帖子
感谢版主大人的厚爱,其实一贴加999的话,我很快就没有升级的动力了,哈哈......
慢慢来吧,如你所说:邪恶是身外之物......
我还打算长期在CHIPHELL混的.....这里的氛围确实不错,轮子兄那篇“致中国全体PC DIY爱好者们”很对我胃口,那是我当年曾为之奋斗过但是最终未能实现的梦想:)........
评论
决定把实战篇和导购篇开新贴子发了,传送门在此:实战篇。
有关于基础篇和进阶篇的问题仍请发在这里,我估计这个帖子或许能有长期保留的殊荣,所以希望各位提问和跟帖的时候注意保持自己的高大形象......很多人都在看着咱们呢,呵呵!
评论
芒果大人的文章好!
评论
好吧,我高唱反调!这篇文章 毫无疑问在考验我的忍耐力...*/-91我感觉1000块的水冷显然不能满足我对MOD机箱的要求...*/-37我的穷人生活估计又得延续好些年了...慢慢存钱吧,诶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这里我也觉得是我至今为止感觉混的最舒服的论坛。能从许多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同时,许多人提供的意见和建议,都感觉是能切实的帮助到你我他的。
评论
各位,他就要坚持不住了,大家加把劲啊!为咱们水冷圈再添一员干将!!!
评论
同感,我潜水看了一年,才发第一个帖子,至少这个论坛能出Kone和A版这样人,而且他们还能得到大家的拥戴,再加上轮子的那篇“致中国全体PC DIY爱好者们”,就让我比较放心把自己的作品在此栖身......
评论
请教一下,水泵为什么不能朝下安装呢,这样装会有什么后果?
评论
回复 aaamajunjie 的帖子
我在试运转的时候试过不小心向下,会发生转子敲击内腔的情况,发出难听的嘎嘎声
打开可以看到转子其实是靠磁力“浮”在内腔中的,如果向下,由于重力,转子就会碰到内腔
补充一下,以DDC为例,转子要接触球形陶瓷轴承,平放最好,转子的重量落在轴承上,至少可以定位。侧放的时候,因为轴承是球形的关系,也可以大部分接触到。但是倒放的话,转子就不能很好的接触轴承,很可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脱离轴承,这样运转起来就容易跳动,而这种跳动会造成转子和轴承的剧烈磨损,也会在电路中引起不稳定的电流波动,总之是不太妥当。
Laing官方的说明中就要求不能转子朝下安装,不过或许其他非laing出品的泵可以转子朝下安装也未可知......我在文章里主要是针对DDC和D5而言.....或许让LS的朋友有误解了。
评论
这前两篇看了3个多小时,好文!受教!
chiphell有史以来第一强文!
评论
这个绝对不敢当.....比我强的人有的是,只不过有些是懒的写,有些是不擅长文字而已。别人不说,就说Kone,我在他面前基本就只有俯首受教的份.......
还有,CHIPHELL首页轮子的那些评测,篇篇都令人叹为观止,我这篇拙文还远远未到那种层次,呵呵。
Anyway,感谢你的鼓励!
评论
也太抬举了,只能说交流,说不上受教,
有些问题以前我也没仔细去研究,也是在你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去补习。*/-41
水冷里面没啥所谓的高手,我只是比较早接触,碰过的东西比较多,走的弯路也比较多。
所以家里剩下一堆所谓的收藏品(老婆眼中的垃圾)。*/-91
评论
我真心钦佩强人,对强人从来不吝赞美。但如果遇到伪砖家,打击起来也向来毫不留情,而且追求不出恶言但肆意鞭哒的境界。
我确实是服你,你的想法够多,动手能力够强,而且有钱有时间折腾,玩过的东西恐怕是我的十倍......这种绝对差距带来的实践经验落差没啥好说的,你要认为我是吹捧我也没办法。*/-93那样的话.....我只好继续“吹捧”了,哈哈!
评论
我对你那些收藏品可是眼馋得很,呵呵,比如RD-30,Strom G5什么的......
万一有那么一天你退出江湖了,记得第一时间通知我,砸锅卖铁也要去抱一堆回来。
还有,你或许应该对老婆说:我现在老老实实的玩水冷,是正经爱好,万一我要是玩上点不正经的......
当年玩音响的时候师傅就经常这么教导烧友的老婆.....
忽然想起看胡哥的节目,问到如何防止老公外遇,某女嘉宾说:“榨干他!”胡哥问“身体受不了怎么办?”该女嘉宾曰:“给他补啊!”
这个对话我记住很多年.......
评论
想法多只是看得多别人的作品从中参考,休息的时候我可以看一个WORKLOG看上一整天,然后去想如果这个方案是我会去怎样做。
说到动手能力其实我很烂的,很多时候走得都是最笨的路,别人很轻松搞出来的东西我估计得花上双倍以上的时间。 很多人只是没去踏出第一步,其实只要去尝试就会发现那些小MOD也不会太难。
要说到钱,CHH上很多人会笑了。*/-91
评论
呵呵!其实最重要的是一种热忱和执着,在这种心态下,不会回避问题,而会绞尽脑汁的去想办法解决,之后回头看看,其实很多困难都不过是纸老虎。
最早时候遇到的手艺不精、预算不宽裕、没有专业技术之类的困难,慢慢的就不再是困难了.....我同意你说的,第一步其实是最难踏出的,一旦建立起信心,说话时候腰板都比较直,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也敢细细思量了,呵呵!
据说美国空军的所谓红旗军演,就是为了让战机飞行员度过最容易被击落的初级阶段,建立起强大的信心和掌握必须的技巧,这样在日后的实战中生存几率会高很多。我这篇文章也有类似的意思,初学者很容易在打击面前一蹶不振,只要能过了这个坎就好多了,能在早期知道得多一点,对起步应该比较有帮助,可以少走点弯路。
至于钱.....我不是指绝对数量,钱多了也就是个数字。我所说的只是就玩MOD和玩水而言,至少你不会需要在选材之类的地方受太多限制,新出的东西你可以喜欢了就买,而我可能买几个BP的蛇管都要考虑半天是不是可以省掉那么一两个。虽然说钱很俗,但是金钱确实是支撑MOD的重要基础之一.......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31我不爱戴他们,他们老想拉我“下水”。言语极具诱惑性~~~诶
评论
手艺不精、预算不宽裕、没有专业技术...这不就是指我么*/-94前后两条好搞定,可以学习...中间这条是最大的困难...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当你得到一些东西 必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这是必然的 凡事都是相对的 但至少在我眼中 楼主这种人 才是最富有的
评论
谢谢,有大家的赞许和支持,我觉得我所付出的艰苦努力都是值得的。
评论
那是因为你值得被拉拢,几位重量级大佬都看好你,足够证明你的能力和潜质,平时这几位似乎并不是那种多话的类型。
从你的MOD帖子里,我看到了新颖的想法,足够的执着和不错的手艺,还有乐于分享的精神。说实话我也很希望拉你下水,肯定能为目前还不够活跃的水冷区带来新鲜空气!只不过我现在还算新人,说话份量不够罢了,哈哈!
我会尽我所能勾引你的,你尽管放心,嘿嘿.....
评论
顶你。来晚了,
感谢你及创作团队为大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辑了那么多详尽的资料,付出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用非常专业和公正的态度为大家科普了很多水冷常识,毫无疑问,这些文字和资料对所有的玩家和新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在认真拜读 。。。 稍后再共同探讨。
*/-54
评论
感谢亨利顶贴!刚玩水的时候得过你不少指导,这篇文章也有你一份功劳。呵呵!
评论
真是好帖啊~
评论
谢谢大大分享,谢谢*/-24
评论
感谢LS两位帮顶:)。
评论
图文并茂真是强文,对想上水或是刚上水的初手帮助很大。特来注册顶!
评论
感谢你的支持!这篇文章目前才刚刚发布不久,还需要大家来共同完善。
评论
留下名,顺便收藏
ps,波兰貌似叫pawel的好多,我认识的就2个。。。
评论
感谢支持:)。我不知为何老是会把波兰打成荷兰(脑子短路),所以每次介绍pawel的时候,我写完后都要仔细检查,写完全文后用搜索功能一搜,还是出来两个荷兰(汗)。
评论
话说荷兰人貌似玩mod的不多啊,德国人玩得很凶。。。
评论
你也荷兰.....人家是波兰人.....
其实欧洲有许多国家都玩得挺凶的,只是因为语言和地域关系,我们比较少接触罢了.....
评论
欧洲比北美玩得要厉害
非英语的只知道hardwareluxx,google翻译的很吃力。。。
评论
Google翻译完有些时候更看不懂了....算是聊胜于无吧,我大多数时候看非英文的网站只能看图,毕竟是机器翻译....
想象一下Google把CHH的轮子威武翻译成啥吧,哈哈~~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非英的网站不google的话,我连哪个帖子有图看都不知道。。。
评论

Snap1.jpg (81.77 KB, 下载次数: 10)
*/-19 */-19
评论
回复 woodstock 的帖子
哈哈,所以~~Google翻译完老外要是能看懂,我真的拜服......
语言隔阂,没有办法......
评论
哎看得口水真流,只可惜俺一穷人,只有看看的份!
感谢支持....我觉得,哪怕做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穷人,也比做个一无所知的穷人好些:)。会玩但暂时玩不起虽然遗憾,但也比有钱了都不会玩要好点,呵呵。
评论
昨天留名,今天看完了,很强大,看过最好的水冷教程了
评论
感谢支持:)
评论
超强的学习贴
评论
感谢支持!!
评论
看到现在算明白了
不管玩啥,最大的障碍永远是“财力”
评论
应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呵呵.....要玩得好,首先要有心,财力虽是其次,但也不可或缺......
评论
这么强的教学贴必须仔细的拜读!从头一口气看到结尾,不知不觉都到凌晨了,写得实在太好了……
另:曾在GZ上收过LZ的Koolance全覆盖285水冷头*/-34
评论
感谢支持,是那位收P892冷头去改装的朋友吗?呵呵。
如果确实是你,有空的话上张改装照片吧,我一直很好奇会改成什么样子*/-54
评论
是我,把你的冷头改装在iGAME260+上了,可惜目前手头没有相机,而且新入了SG03机箱,打算重新改造一下,等改好了再来上图*/-93
评论
对了,想请教老大一个问题:
柯瑞沃 喀秋莎240 全紫铜水冷排用过吗?或者了解吗?这种冷排的效能相当于国外的哪种冷排?
就是这种冷排: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2524385148
等级不够,没法发网页链接
评论
期待你的图片,呵呵。
这个冷排没有用过,抱歉了,而且这个冷排不是常见那种波浪型鳍片结构,而是有点像空调换热器那种垂直鳍片,国外似乎也没有找到这个冷排的评测。所以不好妄下结论,抱歉....
这个冷排因为是不可更换的小接头,所以估计中高端系统会少用了....
评论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104794-1-1.html
评论
老大可以帮忙看看这个帖子吗?
里面的这位仁兄用的就是这款冷排,从他的配置及温度,你能否大体说说这款号称全紫铜冷排的效能如何?
因为想给SG03这款小机箱里上水冷,所以对排的厚度有点苛刻,钱包里又有些拮据,所以国外的那些品牌产品价格对我来说确实贵了……
评论
看了这个帖子,他用的冷头似乎是亨利的至尊版CPU冷头和POM上盖自由北桥,这两个头我都有用过,算是国产冷头中比较靠谱的实力型作品。
那个水泵我不熟悉,官网的水阻图只能参考实际可能有较大偏差(何况还是二手的),姑且忽略水泵的影响吧。
温度如他说是“[email protected] 1.32V跑OR的满载温度最高不超过50”,问题是....没有室温,没有风扇转速和风扇规格......以发贴时间看应该是夏天,假设室温在25度,风扇转速在1400转以下(纯粹假设),都猜对了的话,单240排能达到这个表现就是不错的了。说明该冷排有不错的性能。
不过,你要知道人家用的是XPS 700,风道比你计划用的SG03好很多,他的前面板基本上就是直接入风,后方出风也很顺畅,前后风道之间基本没有阻隔,这个恐怕不是SG03能做到的....
你若是觉得不保险,其实可以考虑在SG03外置水冷,或者至少做好内外置水冷两手准备。
另外,240的进口排你或许也可以考虑Swiftech 的MCR 220(厚度34mm),这也是比较受好评的高性价比进口冷排,目前淘宝开价不到400,万一不玩水了,二手也比较好出。
MCR220的官网资料看这里:http://www.swiftnets.com/products/MCR220-QP.asp 内有详细尺寸和官方数据。
这里有一篇比较老的MCR220评测,你也可以参考:http://www.techpowerup.com/MartinsLiquidLab/SwiftechMCR220-Review.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评论
补遗:想起来还有一款类似的国产排,magicool的纯铜240: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375729078(价格仅供参考)。
这款冷排在国外早年曾经流行过一阵子,现在很少见了,好处除了效能不错,而且还在联通室自带一个小水口,可以作为水箱使用(注意事项请见拙文基础篇中有关冷排的章节),可以省去水箱预算,你或许也可以考虑。
但,XS上也有人说这款冷排的两端亚克力容易开裂(当然比不上金属的强度),如果是我自己使用,会考虑在亚克力外面涂一层环氧树脂来保护。
官网资料见:http://www.magicool.biz/Magicool/Radiators_elegant.html
评测见以下链接:http://eiskaltmacher.de/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31&Itemid=53(德文,不过可以看看数据,页面下方的Vor就是下一页的意思)
评论
多谢老大的耐心指导!*/-52
看了你说的MCR220官方介绍,长度尺寸达到284mm,装不进SG03,原来看过一位网友用这款机箱改造水冷(http://bbs.expreview.com/thread-13421-1-1.html),他用的是TT MG2 水冷排 [273(长) x 120(宽) x 28(高) mm],也只是勉强装下,所以只能找比273短一些的冷排(比如喀秋莎这款的长度只有265mm),而magicool这款就更大了……
我打算在SG03里装两个喀秋莎240冷排,为I7、北桥、260+水冷散热,不知道这两个排是否够劲?
评论
至于老大你说的吧水冷外置,我觉得那就失去用这款机箱的本意了,而且外置水冷的话,外观就太不YY了*/-30
对了,因为机箱小,我想取消水箱、把水泵放机箱底部,然后采用你前面发的这种方案,把加水管伸到机箱后面,你觉得可行不?这种方案加水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又有哪些技巧?

无需水箱.JPG (134.08 KB, 下载次数: 2)
评论
两个冷排能放下不是坏事,只要你有过得去的风道就行....最好别汉堡。或者索性考虑厚排。
能放下和能高效是两个概念.....
评论
T-Line的好坏,我在拙文里面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多练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只要你有耐心就好:)。
评论
其实我也有过在小机箱里面折腾水冷的过去和冲动(G325/326/Q08/SG05),但是最终会发现,小机箱毕竟是小机箱,装上或许可以,维护很痛苦,现在比较懒惰,改水冷之前一定要求内部可以见人,至少要有可以见人的局部,而且维护很累那种也不乐意做了.....
评论
T-Line的方法,是否需要把那T-Line管里也加到顶?加好水、排完泡后,顶端那个堵盖是否要拧紧?主要疑虑是担心跑满载时水温升高引起水路中的冷液及空气膨胀导致压力上升崩开接头……
评论
不需要加到顶,运行时只要水面高过三通一点就好(以不会吸空为原则)。排泡完成后顶部的堵头当然要拧紧.....崩开.....用好点的接头和管箍,应该不至于,基本上管子不长过三米而且水温不吓人的话问题都不大。
你若是有空,也可以在关机后把堵头松开一秒钟再锁紧。
评论
非常好啊 想收藏 慢慢学习 请问有没有电子书版
评论
感谢支持,有关电子版的问题之前已经回答过,请见113和118楼:)。
评论
感谢老大的耐心指导!
今天忍不住又从头拜读了一遍“绝世秘笈”,又领会到不少技巧*/-93
评论
对你有帮助就好,也希望你日后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
评论
好文章......
评论
帮你顶下
评论
感谢LS两位支持:),希望拙文对你们有帮助~~~我是玩山寨水冷的……听说chiphell比较烧,过来看看……山寨水冷除了冷头最贵以外整套基本可以控制在300元以下……效果的话关键还是看冷头……
评论
感谢支持,玩山寨水冷也没啥,最要紧玩得开心。
另,我认为效果关键是冷排(包括冷排本身的能力和风扇、风道的搭配),其次是冷头,再次是流量。
评论
顶顶~~~
评论
感谢帮顶,希望拙文对你有帮助,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评论
问下W桑,底部用来放水的管子可不可以接水龙头的?
评论
貌似是因为TC为了不影响散热性能,把冷排都喷得非常薄?看起来好像在讽刺那些外表光滑的冷排...
评论
没怎么看懂这个问题,你意思是放水管的末端接个水龙头需要的时候打开放水?如果是这个意思而且你能找到接口合适的水龙头,可以。
评论
这没啥讽刺不讽刺,往好了看,是种对性能的执着;往坏了看,是固步自封不愿创新;往恶毒看,是在漠视顾客(因为被多次投诉后都懒的说明,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
以上三种欢迎自由选择,可随意加入自己的观点,呵呵~~
评论
嗯姆~就这个意思...甚至我在想,放水的时候接上个增氧泵能不能把水给排干净了...
评论
呵呵,可以试试,记得把结果贴上来。
评论
*/-41等存够钱从空军变海军...
评论
哈哈!空军变海军....这说法有意思!
评论
无比崇拜楼主,感谢!
*/-30
评论
感谢支持,希望拙文对你有帮助:)。
评论
来充电了。看这篇遗漏的文章。
评论
*/-30*/-19
评论
质疑一下,既然跳出了电脑用水泵的范围,为什么还要推荐RD30,还“泵王”???
论性能,RD30也不怎么样嘛,而且即使和电脑用水泵相比也不是有多厉害,不过就是双DDC加盖罢了......
评论
感谢关注!
我在文章里面没“推荐”RD30啊:),RD30并没有被我列入推荐的表格,只是让大家认识一下而已....毕竟它是24V(12V时和D5差不多)而且水口不标准的。真正在电脑水冷中应用RD30的很少,因为体积供电和接口都是问题,比RD30强的泵也不是没有,就算是IWAKI自己也有比RD-30效能好的泵。或许RD30被称为泵王只是在低压直流电磁力泵的综合表现中相对而言吧......
在文章里面提及RD-30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片面的把D5视为泵王罢了。另外按照国外评测的水阻线,RD-30在24V时应该是完全胜出了双DDC串联(XSPC双DDC串联上盖).....18V的话,倒确实是和双DDC串联各有优劣.....
Anyway感谢你的意见:)。
评论
嗯,介绍一下是好事,不过我还是觉得电脑以外就别评什么泵王泵后了,那些暴力的去惠福路大把,再强力的话自来水也是强力泵带来的,况且自然界中洋流什么的还没登场呢,至于到了宇宙.........嗯.......YY远了~~~~~
如果有空的话我来找找刺*/-49
评论
欢迎挑刺。
电脑以外....严格的话,现在没有水泵是专门为电脑设计的(就这么屁大点的市场),只是拿了些适合电脑水冷用的泵而已(比如DDC和D5)。我现在基本上是以能用PC电源供电,噪音不过分,体积不过大和接口是标准G 1/4螺纹或者很容易改为G 1/4、又或者接口本身就是配合标准英制管径为准。
评论
看了看 准备改造xps730 上水了
评论
貌似这位大哥说过“对我来说,那篇东西根本没用,错误还不少,对比了网络版和杂志版后,我只能说:MC的编辑不错~~~~~”
一直在想你来指点学习下 */-41
评论
回复 kone 的帖子
*/-41*/-19*/-49
评论
嗯......完全没有用是假的,参考作用还是有点,不过作用真的不大,注意对我来说这四个字,因为我是玩山寨的,这里太烧米了,1000起步?1000我直接上压缩机算了~~~
总体来说还可以,小错误我记得我看的时候挑过不少,基本都忘了,要挑刺的话要重看,有空再说~
嗯......不要把我当老湿围起来就行了......
评论
指点下错漏啊,貌似LZ找人校对都花了不少时间,早知道找你好了。
山寨有啥问题?国内玩水冷的大多都是从山寨走过来的, 包括LZ也是,
除非是那些不懂水冷,手上大把米,只选贵的人。
BTW: 你确定你能接受压缩机噪音跟功耗?
评论
Anyway,欢迎不同意见也欢迎挑刺,拙文也没有排斥山寨水冷的意思,只不过山寨水冷想要做到比较好的效果对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拙文只是面向初学者的基础教程,不想把动手难度的门槛抬得太高以免吓走人,所以基本上走常规路线。
其实我在拙文开头的时候说过:
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完全理解和认同这一点,并且非常希望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过,本文是针对初学者的入门读物,为了尽量避免初学者对一些现象的判断失误,我在拙文中会针对许多现象给出我自己的结论供初学者参考。受限于我对水冷的肤浅认识和个人喜好,这些结论或有武断和误导的可能,所以请大家带着自己的判断来看待我所谓的结论,它们仅供参考!如果你因此而遭受任何形式的损失,请恕我概不负责。
水冷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极高的自由度,只要不违反基本的安全原则,你怎么玩都可以,我也很期待你能分享自己的作品。
评论
现在太忙了,唉~~~
压缩机只是假设一下而已,反正我也不可能有1000块...........嗯..........卖了冷液之后可能会有..................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嗯,我也没说你排斥,只是参考作用不大而已*/-85
我的作品,估计你要慢慢等了,现在在做冷头中,进度极慢..........................................................................................................................
评论
*/-30有不同观点是好事情,有争论才有进步。
评论
有想法有条件自制冷头的人,相信水准起码不差,期待你发布自己的作品,呵呵~
实际上没啥条件的,除了睡的那张床什么床都没有,工具就是问撸大师借的电磨和三氯化铁而已.......
评论
*/-51那我就更好奇在这样的条件下能诞生怎样的精彩作品了,纯用电磨和腐蚀方法做出来的冷头实在很令人期待。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嗯,很有可能是两个极端,化学腐蚀如果控制得好可以实现极高的精度(如隧道显微镜的原子级探针),但是,别忘了也有可能是个大悲剧.............
评论
呵呵,不管是杯具还是洗具,总算是个DIY,总比平平无奇有看头,弄完了记得发上来给大家参考下*/-49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当然......................................不过有得等的了................
评论
这里反正作品不太多,大家都比较有耐心等着看你的好东西*/-49
评论
必须顶!!!!! 有想法了
评论
原来 微机上的文章是你写的 厉害厉害,
评论
感谢LS两位朋友支持:)。
评论
嗯,第一页的挑刺基本完成了,可能看得不是那么仔细,有些地方也许可以加点东西什么的,我懒得去想了~~~
不过不知道你想我直接在这里发还是私下说呢???
评论
随你:),如果懒得私下交流的话,那就这里说好了。如果希望私下交流,也可以PM我。
Anyway,接下来我们或许要有些讨论,不过先感谢你对拙文的关注和建议。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没啥,怕你不方便而已*/-70,嗯,困了,明晚再码字好了~~
评论
.....我都有点心痒了,呵呵*/-49
评论
嗯,挑出来的刺仅代表我个人的意见......
这里只是第一页的,红字为我的意见,黑字为引用部分,可能看得不是那么仔细,有些会挑不出来~~~~
一、所以以上原文和译文 感觉在“以上”后面加个“的”字会通顺点~~*/-70二、配图0001 / 0002: Pawel的MOD作品Lilianna ,基于联力V2010机箱。更多精美图片请见Pawel的Pisca相册。对Lilianna感兴趣的朋友,请查看包含整个制作过程的Worklog:http://forum.pclab.pl/t473139.html 波兰语,长达187页!我虽然看不懂波兰语,但在逐页翻阅后,依然感动于他前后7个版本的执着和巨细无遗的近千张过程图片。 这段话说了两次,有点罗嗦。三、本是为满足汽车和大型电脑的散热需求而开发的;
显然不可能,要说广义的水冷,估计要说到洗澡降温什么的了,这个远古时代就有,即使是狭义的,工业上的也肯定比汽车和电脑的早,不可能是为了“ 满足汽车和大型电脑的散热需求而开发的”,只是借鉴而已。四、也就是说要让空气上升4℃多的热量才能令水温上升1℃ 这里应标明“相同质量”。 五、特别是一些高热量的顶尖显卡(比如GTX480) 高发热量六、水冷能有效降低超频所产生的高温
降低高温,好像词语搭配不当,改成“水冷能有效解决因为超频而造成的高温问题”比较好,当然,也有其他的改法~七、大多数水冷系统完全可以用 600~1000转的风扇解决各部件产生的热量, 同样问题,不可以“解决热量”,也许可以“大多数水冷系统用 600~1000转的风扇已经有比较好的性能”,这一句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比较难改,或者你自己想想吧......*/-49八、凭借导热和吸热效率都很高的水作为冷却液 同样是病句,改为“用导热和吸热效率都很高的水作为冷却液”比较好九、几个低速风扇的低噪音不会叠加为高噪音 其实是会叠加的,不过不算太明显而已~~~十、散热形式将更加严峻 散热形式怎么严峻了??很有问题啊,这里不知道怎么对付了~~~*/-15十一、虽然我这个水平比较臭的所谓水冷玩家很希望有一天能够全民水冷,但理智也告诉我这恐怕不可能。 嗯,这里只是发表一下个人意见而已,你自己也知道不可能了,如果真的必须全部用水冷,那这个世界就悲剧了......*/-19
十二、温差让CPU的热量可以传递给冷头,温差让冷头的热量可以传给水冷液,温差让水冷液的热量可以传给冷排或者被动散热水箱,温差也让冷排或者被动散热水箱的热量最终可以释放到空气中。温差越大,散热效率就越高,温差越小,散热的效率就越低。但是最终不管风冷还是水冷系统都会实现热平衡,也就是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温差,这个温差的大小在大多数时候直接与部件的档次挂钩,能压住和能压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档次。 这里有点罗嗦了,另外可以加入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导热基本定律。十三、假如不算二手便宜货,而且搭配合理的话,我个人认为1000元是自己组装一套完整水冷的最低标准,不足1000块的水冷完全可能输给500块的风冷。但是1000块以上,以散热效果论就是水冷的天下。 反正我不同意,你知道的,不解释了。PS:这段话会吓跑新人的~~~~~~*/-41
十四、铝:这是低端冷头和低端冷排常用的材料,因相比铜,铝的价格便宜而且加工简单。但在水冷系统中用铝制部件要注意:如果水路中同时有铜制和铝制部件,而铝制部件又没有经过特殊表面处理的话,长期使用后铝会因为水冷液的电离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特别是使用普通蒸馏水或自来水时更加明显),进而在铝材接触水冷液的表面产生很难清理的杂质,这些杂质会削弱散热能力甚至造成水路堵塞。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确定铝制部件是否做了表面处理,水路中最好不要铜铝混用,尤其是要小心低价的铝制冷排和铝制冷头。但只要是不和水冷液接触的部件,就大可放心的使用铝制品。 嗯,这个怎么说呢,我自己也腐蚀过一个铝的冷排(可能是腐蚀),一般来说,水和铝或者氧化铝这层保护膜基本不反应的(铝表面在空气中会生成天然的氧化膜),也就是说理论上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只能说它抗腐蚀能力不如铜,但是铝的腐蚀问题也不是一个两个人说,貌似工业上也有这个说法,也许水冷的环境比较复杂吧。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腐蚀绝对和铜铝混用无关,你这里想说的是原电池反应吧,原电池反应一般有三个条件:一、电解质溶液。二、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三、形成闭合回路。显然,在水冷系统中,一般铜铝混用的情况都是一个部件是铜,而另一个部件是铝,中间是不导电的软管连接的,也就是说除非是用金属管,否则不可能出现原电池反应,即使腐蚀了,也和铜铝混用无关。(顺便打个广告,水冷液怎么能省掉缓蚀功能呢*/-49)十五、有些狂热玩家还会在水路中放入小片纯度达99.9%的银条(silver coil),据说有抗菌防腐的妙用 不是据说了,是的确是,另外不用99.9%也可以,只不过是银溶解在水中的银离子起到抗菌的作用,只要水道里有银就能发挥作用。(再打个广告,我自己做的水冷液也有这个功能*/-34)十六、图中体积较小的是安装了EK改装上盖的D5泵,体积较大的是IWAKI生产的化工用磁力泵RD-30,工作电压22~26V,24V时功耗60W,最大流量900LPH,最大扬程8米。是水手们心目中真正的“泵王”。 “泵王”,之前讲过了。十七、这些冷排通常都只能安装在机箱外面。 删掉“都”吧,“通常”和“都”意思上重复了,而且意思好像有点矛盾。十八、而扁铜管与散热鳍片之间的焊接似乎是用锡来做的 没什么问题啊,焊接用锡很正常啊,在风冷中也很常见,不然怎么焊接啊,其它的焊接工艺还真不多啊,难不成用铝热反应来焊接?*/-50十九、这位大婶天天身处金山银山之中,真是幸福啊 明明是铜山,而且冷排大家都知道价格虚高,而且是很离谱的那种,说不上什么金山银山,而且不见得幸福,参考银行职员。*/-49
顺便提两点意见:
1、令人发指这个词好像用得太多了
2、希望能尽量统一文章中流量的单位。
嗯,连语法都挑,好像太苛刻了,这只是网文而已,不是出版物,而且我自己也避免不了这些问题*/-40~~~~~~~~~~~~~~~~~~~~~~
可能有些会有错误的*/-49,发表一下意见吧。
评论
很高兴看到终于有人站出来挑错,呵呵。有些我接受,有些不接受,不过按照前缀的数字说一下我的看法。
一。语法问题,接受。已经更改为“所以,以上的原文和译文...”
二。这里是故意的,相比Pawel为拙文做出的贡献和共享精神,我觉得重复一次没啥,呵呵。
三。这里是随手写的,确实有不妥的地方,接受你的建议,在原文中删除了这句话。
四。这里是我不够严谨,接受你的建议加上“相同质量”。
五。这里我倒是觉得没啥不妥.....高发热量和高热量在本句中应该都能看明白吧,又不是说减肥食品...不过改了也无妨。
六。虽然感觉没太多不妥,不过还是综合你的意见,修改为“水冷能够更有效的压制超频所带来的高热量”。
七。虽然感觉没太多不妥,不过还是综合你的意见,修改为“仅用 600~1000转的风扇,大多数水冷系统即可散发各部件产生的热量”。
八。这里我坚持原文,其实完整的原文是:“凭借导热和吸热效率都很高的水作为冷却液,加上超大的散热面积,水冷相比风冷有先天的性能优势。”
九。这个和人耳的敏感曲线有关,不过还是接受你的意见,改为“几个低速风扇的低噪音不会是一个低速风扇的几倍,而只会略高于单个低速风扇”。
十。这里是错别字,应该是“散热形势将更加严峻”。
十一。这个......倒是未必,呵呵,如果水冷得到长足的发展,或许最终的产品不会是我们今天这样的形式.....这里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
十二。这里是故意的:),与其写一些大多数人直接跳过的热力学定律,还不如直接描述实际情况,这是杂志用于改善阅读体验和骗稿费的经验.....
十三。这里也是故意的,或许是我骄傲,我觉得与其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而刻意的降低门槛,不如设置一定的门槛来只吸引特定层次的人,水冷是一个比较折腾的事情,没时间没想法没热忱没基本的金钱支持是不太可能玩好的。何况就我个人的看法,国内缺少的不是山寨,而是高端或者有创意的中端,拙文从一开始就没有鼓励山寨的意思,是走比较保守也比较稳妥的常规路线。我不否认某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等同于金钱,从而降低总体成本,但是至少这些方面应该不是主流......欢迎你保留意见,只有一种意见的话,就不好玩了,呵呵!
十四。实际上也有部分铜铝直接混合的情况,比如说铝排铜接头,泵箱对接头直接连接铜铝部件之类,铝制部件在水冷中腐蚀的情况很常见,水冷的情况比较复杂,似乎不能只用电池反应来解释,既然拙文是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所以我在这里宁可武断些,尽量避免初学者因此走弯路而丧失信心。
十五。这个没有经过个人实验,只是在网上看到国外玩家对于silver coil的反馈,没有考虑过更低纯度的银是否有同等效果,已经在原文中注明了你的意见。
十六。我并没有在推荐的泵列表中加入RD-30,因为它使用24V电压,水口不标准,体积大而且对水阻有一定要求,列出RD-30的原因更多是为了指出把D5视为“泵王”是不正确的,每种水泵都有自己适合的场合。这也是我为什么在RD-30的“泵王”一词上是用引号的。
十七。这个.....持保留意见,我不是个很讲究语法的人,呵呵,我比较追求阅读时的顺畅感。
十八。还有穿FIN和超声波焊接等手段,也有含铜合金焊接或者冷压的.....锡焊接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但不是最好的。
十九。这个.....您似乎严重缺乏幽默感.....
令人发指....我比较喜欢这个词,呵呵。
文中的流量单位确实没有统一,因为事实上这几种流量和扬程/尺寸单位在现实中都有应用,我故意保持了不同的流量单位,一来可以督促有心的朋友自己换算几次记住规律,对不同单位有个大概的认识,二来不管统一到哪种单位,都是不合理/不全面的,所以索性维持原貌。
Anyway,感谢你的挑错,我已经在一楼的文章末尾对你做特别感谢,呵呵。
评论
挑语法,太强大了,只能膜拜 */-91
麻烦继续挑,顺便也挑下有没错别字 */-21
评论
多挑下错别字也是好的,呵呵*/-19
他其实也真的帮我挑出了几个错别字.....*/-30
评论
汗,为啥只有部分变红......总算改过来了......
嗯,有些接受,有些不接受其实很正常嘛*/-70
八、我说的和后面无关,主要是“凭借......作为......”这样的句式好像不妥,嗯,我也不太清楚,我找人问问~~~
十九、不是我缺乏幽默感,嗯.......可能是那时候的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造成的吧,这个别管它了。
评论
欢迎继续,呵呵!
我其实很希望能有人认真的给我挑错,特别是观点和技术上的错误*/-49
拙文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只有大家共同完善了之后才会更好。
评论
很谢谢分享心得
用时间去看此好文也值得
评论
好帖!支持!
评论
感谢支持!
评论
感谢支持!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我用一个20L水桶放水,不用风扇,自然冷却,压4850单卡,问题不大,开机一天水温45以下……冷排这东西比较贵,而且主要也只是风冷……所以我不喜欢……不过如果水冷部件太多的话,不用冷排的确有点难度。另外水流量影响水冷头内部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温差,理论上只要达到湍流段的话,换热系数上就不差多少了……这一块我只知道点皮毛……
评论
感谢提供实践经验,很有开放式水冷的古风,不过....水温45度?那如果是全负荷运行的话,不知道会高到多少.....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放心吧,高不上去的,我自己也玩过,效果很强大....................
嗯,第二页也看完了,可是有点感冒,状态不好~~~~嗯~~~~待会看多次~~~
评论
等待你的建议,呵呵。
不过水温45度,就算是室温30度在我看来也是比较高的水温了,何况这还不是持续满载的温度,而只是正常运行一天的温度(就算这一天都在打游戏)....虽然水温越高向空气散热的效果就越好,不过高水温也就意味着部件的实际温度会更高了。被动散热受其效率限制,始终在体积上是个问题......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目前来看,我的单卡4850满载比水温高10度,所以一清早是35待机,45满载,开机一天以后进入稳态,就是45待机,55满载。只要进入稳态就可以推算换热系数,就是水桶侧的换热系数……如果在已经是稳态的情况下继续烧机,其实也可以通过水的比热之类的以及水桶侧的换热情况来推算最终水温……另外桶上我罩个塑料袋……不算完全开放,虽然散热稍微差点,但是水会比较干净……有时间我仔细研究一下……
评论
你确定主动散热和被动散热的原理不同*/-19
完成了,不过又想睡觉了*/-85
评论
晕,在你面前说话真是要小心,抠字眼太厉害了,把原理改成效率吧,哈哈
没办法,挑刺的后遗症*/-49
评论
没啥时间~~~先上些不用怎么打字的好了,剩下的下次再发好了~~
1、传热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冷头的档次。
关系搞反了吧~
2、然后再通过一个板式热交换器来来把绝缘油吸收的热量释放到水冷系统中
两个“来”
3、从而变相的降低了设计难度和对散热系统的压力。
删掉“的”字好像通顺点~~~~
4、粗水道其实就是就是在平板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凸起或者柱形
两个“就是”
评论
呵呵,感谢挑错:)
1.这个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反而是觉得把档次放在传热效率前面就更有问题了....
2.这个确实打重了,呵呵。
3.这个....我觉得删掉的读起来是顺畅了,但是重点也变得不明确了,还是加上个的有断句感觉更好些。
4.这里确实打重了....
欢迎继续:)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1、不是啊,这个句子缩句之后,提取主干出来,实际上就是“传热效率决定了冷头档次”,这个应该不是你的本意吧,应该是“传热效率决定于冷头档次”或者“冷头档次决定了传热效率”吧,意思搞反了~~
评论
其实你确实可以理解为“传热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冷头档次”,也就是说基本上传热效率更高的冷头一般都是高端冷头,但是如果反过来,变成“冷头档次决定了传热效率的高低”,那就变得有些武断了,因为冷头的档次是一个整体,不完全取决于传热效率,外观和功能,还有装饰的YY度都很大的占据了成本,比如说Enzotech的Luna就是一个典型的低效率高价格冷头,因为它主要的成本都花在外观上了.....
当然,以上的说法都不是绝对,所以我才会加一个“很大程度上....”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我总算明白了,你在传热效率前面多加“冷头”两个字会好理解很多,不然很容易理解成整个水冷系统什么的............
评论
晕,呵呵,那句是在冷头章节里面啊....不过接受你的意见加冷头二字把:)
评论
嗯,先来处理一下第一页的手尾
1、问了一下,“凭借.......作为......”这样写确实有点不妥,不过也不影响理解,剩下的......of course,your choice~~
2、银消毒的那个,如果我没错的话,镀银就应该可以起作用了,而且接触面积又大,不过,估计也就只有GX和我会给冷头镀银了*/-15
3、无聊查了一下词典,有点出乎我意料啊,令人发指的意思是“形容使人愤怒到极点”,发指,指头发竖起,这个.......水冷.......
评论
银消毒是不是镀银就可以不太清楚.....如果是银离子杀菌的话,应该是没问题的.....说到镀银,好像镀完不抛光的话外表看起来好像不锈钢.....抛光的话,就要镀层的质量比较好才行。我镀过一个CPU冷头,感觉似乎氧化得比镀镍的来得快些。
至于令人发指.....好吧,你的执着确实有点令人发指.....*/-34我在Stuff久了有点习惯乱用中文了,呵呵。
Anyway,欢迎继续.....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很正常嘛,镍在常温下不会氧化,而银会与空气中的硫化物慢慢反应,所以一般要进行防变色处理,另外,其实可以先抛光再镀,或者试试光亮镀~~~~
OK,继续~~
评论
这些是希望可以添加些简要的说明的~~
1、乱流
按照文章的说法,影响冷头性能的主要是表面积和乱流,表面积自然很好理解了,但是,乱流呢?它是什么,又是怎样影响性能的,希望可以说明一下。
2、另外高度不大的管式水箱在流速高的时候容易产生漩涡。
关键词:漩涡。文中讲到了管式水箱用挡片来避免漩涡,但是,有漩涡有怎么了?有什么影响?挡片又是如何发挥作用,同样希望加以说明。
3、铜柱
同样可以看出,你对铜柱式微水道是比较认可的,但是,现在的都是方柱,论水阻,不如圆柱那么小,估计和直线式微水道的差不多,论表面积,不比直线式微水道大,论加工难度,也比直线式微水道大,那么,它究竟还有什么优势呢??
PS:有人说即使是圆柱也不一定不方柱的水阻小,得看实际情况~
评论
回复 darkness66201 的帖子
*/-49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编辑完了~
评论
OK,看到这样的质疑很高兴,至少要比错别字或者语法类的有意思许多:),当然,帮忙挑错别字也是好的,呵呵。
1.乱流正式的名称应该叫做紊流,至于层流和乱流与散热的关系请参见相关热力学教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杯热水如果快速搅动的话更容易变凉(即使水是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这其中也有乱流的一部分作用。另外,冷头效能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表面积和乱流程度,还与材料,水道/喷嘴设计等因素有关,冷头是一个整体的表现,乱流和表面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
2.有漩涡的话,就可能吸入气泡,挡片的原理就是装在吸水口附近,从而使漩涡的螺旋状旋转结构在常用的流速范围内无法形成(如果水流速极高,依然会形成旋涡的,但是绝大多数水冷系统不会有那么高的流速),在没有挡片之前,管式水箱大都用一根长管把回水引导到较高的位置,从而使得气泡有时间溢出,同时这根长管也有助于减少漩涡产生,但效果没有挡片好,而且由于回水顺着管子往上喷出,流速大的话可能造成运行中无法打开水箱盖,同样的,有挡片的水箱不易产生漩涡,但是排泡往往也没有传统的长管设计好。
3。铜柱式水道如果做到和直线式微水道一样的密度的话,肯定是铜柱式的面积更大,当然,铜柱式要做得很密集的话,加工上会很有难度不符合成本效益.....假设直线式微水道和铜柱式微水道做到同样密度,而且底板厚度一样的话,铜柱式微水道的金属部分体积要小些而且更分散,应该对减低热容加快散热有一点帮助。
至于圆柱还是方柱的水阻小,除了其本身形状/密度带来的影响,还要视乎流速和水冷液粘度等因素....不管是微水道还是方柱或是圆柱,都应该是流速和粘度越大水阻越大,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的水阻可能会变得很接近。
拙文只是基础教程,所以不想把原理解剖得太深刻,一方面是个人的水平所限,另外一方面是不想让大家看见一堆引用公式变的不耐烦.....这点还请理解......
评论
这个必须顶啊
评论
感谢支持!!*/-49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呵呵,我来本身就是质疑某些说法和讨论技术的,挑语法错字只是顺手而已,再说,选择性挑刺也太不给力了*/-49
1、冷头效能当然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了,但是从你的说明来看,主要是强调表面积和乱流~~~~~~
2、没啥可说
3、本想展开讨论的,不过...................能否先解释一下相同密度是什么意思??不控制变量没法讨论啊*/-40
不想让大家看见一堆引用公式啊...............让我想起了《时间简史》,霍金为了人人都看得明白,全书只用了E=mc^2一条公式............嗯,也就是说有进阶教程啦*/-49,期待一堆公式,一堆技术讨论*/-52
评论
1. 我在水泵章节之前,就有材料的介绍,另外在冷头部分也有平板、粗水道、微水道、喷射和混血等结构的介绍了.....另外在水泵章节最后还有冷头效能和流量的关系介绍,我也知道整合在一起比较好,不过这些因素都不只是和冷头有关,所以最后还是分开写了....会让你有这样的误解,或许是因为在介绍不同冷头设计的章节部分,表面积和乱流程度是区别这些设计的主要因素....
2.这点看来我们有共识了:)
3.这个我可能是有些武断了,仔细想了一下,要看具体的水道设计(是顶部喷射还是顶部封闭纯横向流动)来决定面积的大小,我当时所说的相同密度,比如说直线式微水道的下凹间隙宽度是0.5毫米,上凸部分宽度也是0.5毫米。铜柱(圆柱或者方柱)也是按这样的密度排列,假设每根铜柱之间的距离相等(实际加工也一般这样)。
那种有一堆公式和技术理论的高级教程,我自问是写不好:),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让大家开开眼界,呵呵。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嗯,讨论一下冷头设计也好,反正我也要做........
现在的方柱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直线型开的槽的基础上横向再开一次吧,那么切去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正方形(表达不好,见谅啊),表面积没增加,横截面积减少,导热能力降低,加工难度增大,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啊~~~当然,这是在没考虑水道的情况下讨论的~~~
另外,貌似你认为冷头的热容低比较好,看来我们的意见相左,说说你的理由吧。
(嗯,这句话可以一并讨论了:“这令它对热量变化有点迟钝......”)
另外,问一下比较好的直线型微水道的冷头(如EK HF之类的)的槽有多宽啊,突起部位的宽度,还有弄了多少个上凸呢,准备弄微水道,想有点数据参考一下*/-70
评论
说到方柱和直线水道的面积比较,要看水道设计,如果是上方封闭纯粹侧面走水道的方式,那么方柱其实是加大了水道面积,如果是顶部喷射的水道设计,那么方柱和直线式则应该是一样的面积。
我说的是热容不是热容比....你可以想象一下把直线微水道侧面再切割变成方柱微水道,总体积其实是小了,所以热容也变小了,但是以材料而言,热容比没有变.....
关于“这令它对热量变化有点迟钝......“这一句,其实和热容比无关....因为电脑运行中热量是不断变化的(除非是Furmark或者OR、LINX之类的持续负荷测试),冷头的底部如果比较薄,就可以令冷头对热量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反之则会比较迟钝,随着冷头对热量变化的敏感与否,就会导致部件的温度平均值高低变化,在很多散热器和硅脂的评测中,都会衡量散热器或者硅脂对于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其实你研究一下CPU和显卡核心冷头这样的部件,就会发现它们的底板其实是比较薄的(以水道底部到CPU接触面的厚度计算),基本没有哪家会刻意去用厚底板。
EK没有公布过自己的水道宽度(或者这也是商业秘密吧),目测肯定在1毫米以下.....所以这个问题帮不了你了,或许可以请热心的朋友们帮忙量一下...至于多少条槽,就请数数下面这张图吧,这是EK HF的底面:
.

7wy24[1].jpg (134.75 KB, 下载次数: 4)
下图是Swiftech Apogee XT的底面,你要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数一数....

BASE PLATE PINSX300.jpg (148.99 KB, 下载次数: 4)
评论
三、形成闭合回路。显然,在水冷系统中,一般铜铝混用的情况都是一个部件是铜,而另一个部件是铝,中间是不导电的软管连接的,也就是说除非是用金属管,否则不可能出现原电池反应,即使腐蚀了,也和铜铝混用无关。
铝的冷头上盖(思民) 铝的水箱,与铜的宝塔或快拧就是直接接触了。 这点你没有考虑过?
我就是受害者,当时坏的不止一个冷头。连我思民的水柱也受损害。要不要我拍个照你看看才愿相信?
评论
都已经接触了,那我做个实验给你看都行,有啥好说的................
PS:激动个啥??
评论
嘿嘿*/-19
评论
从头到尾只有你激动吧? 我只是看到你这样说才举例的。你的意思不是说使用中真正接触的机率很小么? 我是证明给你看,是100%有机会直接接触。
再次怀疑你是否真的有玩水冷,还是一个存在于自已想象中的水冷世界?
评论
*/-19*/-19
评论
这几天有空就拜读,好累呀!看来只有很有感想,也想试试水冷了,我这乌鸦1的箱子,规划起来还真是麻烦,360的排找不到地方装,可能要切箱子里
评论
回复 zz115man 的帖子
感谢关注:),祝你上水顺利,其实可以发个规划图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评论
*/-15 我插一句 如果铜和铝接触就会腐蚀......
那那些穿Fin的铜热管+铝散热片的风冷散热器其不都要.........
评论
基本上只有水冷才会有这样的问题:),风冷因为没有液体,不容易形成电池效应.....
评论
回复 witson 的帖子
*/-15,某人可是说100%接触什么的........
电路 电子 维修 我现在把定影部分拆出来了。想换下滚,因为卡纸。但是我发现灯管挡住了。拆不了。不会拆。论坛里的高手拆解过吗? 评论 认真看,认真瞧。果然有收 电路 电子 维修 求创维42c08RD电路图 评论 电视的图纸很少见 评论 电视的图纸很少见 评论 创维的图纸你要说 版号,不然无能为力 评论 板号5800-p42ALM-0050 168P-P42CLM-01
·日本中文新闻 唐田绘里香为新剧《极恶女王》剃光头 展现演员决心
·日本中文新闻 真子小室夫妇新居引发隐私担忧
·日本中文新闻 前AKB48成员柏木由纪与搞笑艺人交往曝光
·日本学校 {日本国际学校}梅田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スクール
·日本学校 LINE:sm287 陳雨菲、20歳、台湾からの留学生、東京に来たばかり
·日本留学生活 出售平成22年走行48000km 代步小车
·日本华人网络交流 円相場 一時1ドル=140円台まで上昇?
·日本华人网络交流 问日本华人一个问题
·日本旅游代购 富山接机
·生活百科 英国转澳大利亚转换插头
·汽车 【求助】修车遇到困难怎么办?